特供|京东“特供”的新生意经( 二 )


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TechWeb也发现,京东C2M之路的终点并不是在国内,就像林琛说的那样,通过京东C2M的能力和产业带布局,能够由原来造得最省,到造得最好,到未来能造得最准确,这个准确不仅是面向国内的多样化消费市场,也随着京东未来国际业务的布局,能帮助这些产业带商家对全球市场准确的生产制造和供给。
先沉淀再上探 开放协同破解零供关系难题
在今年的Y openday上,多个品牌商家都分享了京东在供应链端赋能的案例。其中,京东与美的在长期的合作中,对共同生意的预测、供需、采购、订单执行等流程节点进行优化和协同。过去的半年,通过内配开放及优化,美的冰箱品类每年节省600万费用,库存周转降至28天,同时优化了滞销和偏仓问题,11月1日当天,美的冰箱在京东的销售额达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6%。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品牌像美的一样从供应链端变革,从而提升前端的销售能力。而从京东对外的话术中,我们也得到2个关键的信息点,一是此次发布的开放协同平台是以自营供应商为主,二是京东最终希望的是能够推进零供之间的关系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夏小龙告诉TechWeb,此次发布的开放协同平台,首先面向的是主要用户,客户则是京东零售自营的供应商,解决在自营的供应链、生态里面,自营供应商的效率提升。
其实,对于京东这样的布局很容易理解,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京东的自营业务能够涵盖整个业务链里面全链条的关键节点,不管是对于关键节点的业务执行、决策,还是数据分析等,都是更为容易着手,过程的推进也会更为顺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京东忘记了POP商家。夏小龙指出,在未来,我们也会逐步沉淀整体供应链的能力,未来希望触及平台上的所有商家。但是,第一步,还是要先把自营这一块儿业务做实,沉淀出来能力再逐步往上走。
在交流中,林琛进一步补充道,京东一定会走向更加开放,开放协同平台肯定也会更加开放,有可能未来POP业务的占比在整个京东的占比会更大。对于京东来说,我们要先立足于在自营开放里去沉淀和抽象化出来更多的供应链环节里面的能力,接下来会赋能给POP业务,这是一个分阶段走的过程,同时也是刘强东提出的的整个社会化供应链终极的方向。
特供|京东“特供”的新生意经
文章插图
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京东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一件事,那就是对技术的投入,这也是京东近两年多次提及的关键词。
谈及技术未来在供应链效率提升上面的帮助,林琛总结道,一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第二个则是决策的智能化。他指出,在业务流程自动化之前,还需要推进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则化。因为供应链的业务流程非常长,以前靠单点去做一些快速的决策,今天如果放到整个链条的角度上来讲,可能是局部最优,但是不代表全局最优。
不过,相比较技术算法,还有一件事,是京东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那就是协同。京东平台上有上百万个SKU,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数据体系。协同并不是说表面上粗浅的合作,而是从内到外解决方案的统一,这也是京东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夏小龙认为,未来一定会有一套标准,可以实现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互联,基于这套标准也能更好地驱动双方流程协同的多样化。而当信息互通的问题解决之后,品牌商可以通过京东插件化的服务,解决供应链端存在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当产业里端到端的合作伙伴都链接在一起的时候,决策流自然也就发生变化,实现真正的供应链决策智能化。
对于京东来说,从当初的纯自营到逐渐开放,其发展的步调一直在跟随零售关系的变化在做调整,但对供应链的坚持投入则是从一而终。6年前,当京东在纳斯达克敲钟之时,刘强东就说过,京东不是当当、亚马逊或阿里巴巴,京东将持续关注成本效率以及体验,因为低成本高效率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