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腾讯云 南美洲 光模块 instagram 36氪 医美 阿里健康 GPU 新东方 数据中心 天眼查 电子烟
编辑导语:SaaS产品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用户问题所在,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而这会涉及到SaaS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中,SaaS产品的标准化该如何界定?本篇文章里,作者就SaaS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做了探讨,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SaaS 人有两面性。
一面,嘴里喊着“只要钱到位,什么姿势我都会”;另一面,见定制如见虎狼而色变。在“求收入”和“要调性”的泥潭中,两相拉扯,长期分裂,实属不易。
若怀有理想化的心态反去追求收入,抑或抱着赚钱为目标还就想躺着,两边都想占,必然只能陷于囹圄,徒增焦躁。
只有换个角度,从客户角度来看,才能看到这标准和定制的平衡。本就各有发挥价值的场景,不应该互斥来看。
标准化成本低、风险低,客制化价值高、有创新。
和任何组织一样,只有定制则无法沉淀;过于标准就难有突破。守正、出奇兼备,才能稳扎稳打地发展开拓。
一、80/20 = 标准/定制我提出把 80/20 这个规律应用在对待定制的看法中。
不仅作为厂商的衡量标注和约束,同时用于理解甲方的要求。
企业活得好,必然是因为有业务独到之处。
独特的重点、定位,独特的资源、手段,独特的价值、观念,独特的技能、人才,独特的流程、效率。
企业制定战略可能扬长、可能补短,演化出的业务运转模式也就千变万化、不一而足。
软件是为了能将使用者的业务流程化、系统化、信息化,以加快效率而产生的。本质上是个效率工具,只做放大器;而不是战略工具,不能扭转业务本来方向。
若是天下所有企业都用同样的软件,那软件就没有带来任何差异化的价值,只能说是把效率提升到业界标准。
以此观点来看,定制化不仅不该被规避掉,甚至在中国极其合理。倒是 SaaS 追求的标准化不合时宜,像是 SaaS 厂商自己的幻想:想躺着把钱赚了。去年甚至还有人和我说 SaaS 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当然也不尽然。
中国企业从无到有至今也不过 40 年,如果硬要类比,可能对比美国淘金潮挺恰当。一大片待挖掘的土地,想怎么弄凭本事。阶段特点就是混乱,但生机勃勃。
然而,上一代阶段红利已经释放殆尽,中国是必然要变轨到推崇创新、精益管理释放产能的路线上来。百家争鸣之后,肯定会沉淀出不多的几种最优方案,成为行业的指导准则。
此类准则可以规范竞争规则、极大降低决策成本和业务运转成本。在此基础上,更多企业、更多个人才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存有稳定秩序,才能良性发展。
80% 的标准流程作为行业基础,降低成本、加快步伐、与行业共享;剩余 20% 要保持独特、保持创新,具备差异化优势。这当是健康业态的稳定平衡点。
这个比例是二八还是九一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出两个理念:
- 中国企业软件领域必然会向着更加标准化、头部效应更集中的方向发展。
- 定制化不是妖魔,而是发挥独特企业业务价值的、必备的软件服务工具。
但方向虽明确,仍很难看清当前已变化到哪个阶段。我提一个指标可供从旁观察:行业平均人效。
当前往往针对中国的腰部企业客户,一个项目做下来,收 30 万,可能要搭进去 100 个人天。换句话说,发展反复积累、打磨的产品附加价值几乎为 0,客户几乎是按照定制人天买的单,人效只能类比外包(有一些公司人效还比不上外包)。客户买的到底是产品,还是你的人力经验,是很清晰的。
什么时候收入中产品附加价值普遍更大了,客户愿意花 200 万,买 100 人天交付完成的产品。人效远超人力成本,意味着产品价值在此类客户中有明确的积累和发挥。
在该细分市场中,更接近均衡的标准/定制比例,意味着市场本身趋向良好和成熟。企业客户的发展更有节奏,服务于他们的软件厂商也能因此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
二、标准化的层级我粗浅地把标准化的进程分为四个等级。如下图:
文章插图
1. 第一层级:产品配置,功能标准化在这一阶段,产品功能实现基本非核心场景的个性化配置,换个图标、名字、标签、颜色、内容模板等。部分能力 API 开放供外部调用。如果要定制,只能研发自己搞。对技术的要求比较基础。往往还没有明确的客户画像。
早期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有一定基础的 SaaS 也往往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个阶段。
稿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傻大方】网址:/c/112EK54H021.html
标题:业务|013 SaaS 标准化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