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享荟】中关村印迹|国产微型计算机 —— 从诞生到普及(上)

疯狂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或者说个人电脑也许是20世纪人类最具颠覆意义的发明 。 在以前的历史中 , 没有任何一种科技能如此迅速地不断在短时间内推翻自己、更新迭代 。
1946年 ,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47年 ,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个年轻博士凭借炼金术士般的手艺创造了晶体管 , 这让1954年诞生的新一代计算机(TRADIC)占地面积从一个总统套房缩小成了一套组合柜 , 晶体管旋即成了最畅销的工业产品;1958年 , 晶体管巨头德州仪器公司的钱还没挣够 , 它的一位工程师就掏出了一块颠覆自家生意的板卡——集成电路;1968年 , 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发明了微处理器;同年 , 另一位集成电路发明人开启了英特尔公司开挂般的极客生涯 。 此时的计算机已经缩小到了几张工作台那么大 , 摩尔定律准确地指出:每隔18个月 , 微处理器的性能就会提升一倍 , 价格则会下降50% 。 美国人迫不及待地让自己的发明走出实验室 , 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各个工业领域掀起种种技术革命 。 我们在第一期里提到的计算机照排技术不过是这波浪潮的沧海一粟 。 计算机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有目共睹 , 有如上帝之手一般推动着商业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 。
然而 , 人们还没来得及把大型计算机的工业用图玩个遍 , 1974年 , 一个内心充满越战伤痕的电气工程师 , 基于英特尔最新推出的8080微处理器 , 组装出了一台只有手提箱大小的微型计算机 —— 牛郎星8800 —— 这一刻 , 计算机可以属于个人了 , 这个惊为天人的消息随着《大众电子》杂志1975年1月刊的发行 , 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世界 , 在无数人心中激荡起了畅想未来的波澜 , 这其中包括四位青年翘楚 , 在不久的未来 , 他们将以“微软”和“苹果”之名改变全世界 。 计算技术从此有如遁入魔道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 在商业文明的反推之下 , 将触手伸向了每一个角落 , 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命脉 。
【众享荟】中关村印迹|国产微型计算机 —— 从诞生到普及(上)文章插图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牛郎星8800
二战以后 , 一切计算机技术的伟大飞跃都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 中国和其他不甘落后的国家一样 , 在冷战的阴影下奋力追赶 。 除了一穷二白的物质基础以外 , 中国还要面对西方阵营的技术封锁和物资禁运 , 中苏关系的恶化让我国第一代非专业出身的研究人员成了“孤岛”似的开发团队 , 共和国前三十年的风起云涌让信息也越来越闭塞 。
但事实上 , 中国追赶的脚步并不慢 , 1956年 , 在周总理的主持下 , 计算技术作为一项紧急措施被列入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 中科院一口气在中关村建起了四个研究所(计算所、电子所、自动化所、半导体所) , 开足马力给中国计算机事业提速 。 在“为国争光”的热情高涨下 , 猛攀科技树 。 1958年照着苏联人的图纸建起了中国第一台小型计算机(103机);1960年中国就已经掌握了自己设计制造计算机的能力(107机);1965年中国用自己研制的晶体管造出第二代通用大型机(109乙机);到1970年 , 中国第一台采用集成电路的111机在计算所诞生了 。 虽然起步晚了12年 , 但中国人用12年追上了世界的脚步 , 甚至一度超越了战后迅速崛起的强邻日本 。 不仅如此 , 这一年 , 计算所汉字信息课题组已经开始在111机上研究汉字的显示与输入了 。 科技人员举起了计算技术的巨锤 , 为了国人的未来 , 奋力撞击着数字时代的大门 。 就在中国人努力让计算机和汉字文明携手共进的时候 , 美国人已经开始让计算机和商业文明联袂出击 。 然而 , 1975年 , 牛郎星8800的商业成功并没有引起中国科学家的太多关注 。 在完全与商业文明绝缘的计划经济中国 ,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商业价值彼岸的科技远景;纠结于军事目的和建设使命的研发任务 , 让很多研究人员对大型机产生了“固态”的迷之信仰 , 就此在科技树上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枝丫上渐行渐远 。 而此时 , 曾经落后于中国的日本 , 已经默默开始在自己的生产线上组装IBM和Radio Shack的新机种了 。 中国 , 又要落后了吗?
【众享荟】中关村印迹|国产微型计算机 —— 从诞生到普及(上)文章插图
197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 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11机)诞生 其后被用于汉字信息处理试验
不甘落后
没有太多关注 , 并不代表中国人不知道微型机的诞生 。 事实上 , 在中国很快有人看出了微型机适合于推广的特质 。 于是 , 1974年秋天 , 微机研究计划经过一番周折 , 被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览在了手里 , “六所”的建立是基于民用目的的 , 它的官称叫做“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 —— 这对于微机研究来说 , 听起来真是恰如其分 , 但实际上 , 六所并没有任何研发计算机的基础 。 微机研发组完全由新手组成 , 他们并不像美国同行那样 , 抱着“让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的商业理想 , 但在中国 , “攻克难关、为国争光”的信念 , 足以让每个人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