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3种模式,谈一谈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导读:包罗万象的数字世界,数据繁杂而多样,数据是资源更是资产,而随之而来的数据信息问题也不容忽视。数据智能时代下,我们的数据安全该如何保障?本文从数据融合的需求和痛点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与大家分享。
数据安全|3种模式,谈一谈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文章插图
一、大数据行业对于数据融合的需求和痛点1. 向数字时代迈进的趋势不可逆转从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到互联网的诞生,再到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整个世界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呈现出越来越迅速、清晰的趋势。使用各类APP、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
近年来,5G技术日益成熟,其核心场景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面向VR/AR、超高清视频等需要高速大流量的移动宽带业务;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面向大规模物联网等业务;超高可靠及低延迟/时延(uRLLC),面向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业务。
数据安全|3种模式,谈一谈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文章插图
显然,我们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万物互联也就意味着万物皆数。数字世界将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孪生世界,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2. 数据是资源更是资产数字时代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除了为公众提供直接价值外,还产生了大量的数据。由于数据特殊的选择价值的存在,数据不仅对个人意义重大,还日益成为现代商业的核心价值与重要资产。数据正在重新塑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金融、广告、零售、医疗、物流、能源和工业等。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也成为了最重要的竞争资源之一。各个巨头公司利用自身数据优势建立起行业壁垒。
例如,有些打车软件公司拥有用户日常出行数据,包括乘客的起点与终点。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自己的产品和业务,甚至可以用这些数据来进行预测,比如房地产价格指数或者政府道路优化方案等。
上面的例子深刻体现了大数据的扩展价值,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价值是大数据的融合价值,也就是数据的总和比部分更有价值。当我们将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时,重组总和的价值比单个总和的价值更大。
譬如在普惠金融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通过以往用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借贷行为形成了一部分人的信用数据,但是这类人群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很小。如果我们想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务,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产品,而这就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信用的积累,包括电商、消费、社交等数据。
3. 隐私保护是自由的基础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乱象。因此,保护用户隐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技术使人类能够更尊重和更好地保护彼此的权利。同样的,技术也可能让人类能够有更多的新方式侵害彼此的权利。有 “摩尔定律” 也有了 “摩尔的不法之徒定律”, 垃圾信息传播者、身份盗窃者、在网上“ 钓鱼”的罪犯、间谍、僵尸网络入侵者、黑客、网络恶霸、数据敲诈者,他们给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数据保护法案对科技行业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规定个人数据所有权规则的条例,它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个人数据是归个人所有的数据资产。
同样的,近两年来,中国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在立法和执法力度上都在持续加大。这些法律法规将保障人们对个人数据有更多的掌控权。
二、行业对于解决痛点方面的探索1. 行业痛点数据的融合可提高其价值,数据的交叉使用会产生协同作用。
但因为数据本身的可复制性和易传播性,若一经分享无法追踪使用情况,数据资产的分享与协同开发受到严重制约。此外,我们的数据需要得到保护和隔离,然而数据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在于联合在一起的计算和分析,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
虽然个人对隐私的保护、商业公司对数据的保护,都是正当的利益诉求,但却产生了一个个数据孤岛——拥有数据源的中小企业无法安全地将数据共享或变现。而包括大数据公司、开发者和科学家在内的数据使用者仅能接触到有限且费用高昂的数据集。与运营商等大数据源的合作需要开发人员在现场将模型部署于数据源的服务器上,模型算法存在泄露风险,且效率低下。
受保护的数据如何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