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社会发展新基建:商业由中心走向分化( 二 )


固然一个市场中也不乏诚实守信的交易者,可是信任不是天然存在的,你守不守信用我是没办法确定的;那所有人自然会因此变得警惕,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可以绝对信赖的,每个人都会面对这个问题,如何在合作中获得好处、同时防止被伤害。
最重要的是,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会带来很强的负外部性,最后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有100位卖家在这里卖车,这些车的价值从1-100元均匀分布;同时有100位买家,他们对每辆车的估值都要比卖家要高50%,这时候交易双方都皆大欢喜。
可是买家是不知道这些车的质量的,如果只能靠随机方式来买车,那么买家能买到一辆平均价值50元的车,再加上买家比卖家的估值高出50%,也就是说每一个买家最多能出75元。
但是卖家知道自己的质量啊,这时候那些价值75元以上的卖家就离开市场了;这时候买家又会根据这个情况调整期望值,最多愿意出56元了;就这样循环往复,最后整个市场都崩溃了。
这就是阿克罗夫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假设的情况,在此之前人们都没有意识到信任不是天然存在的,信用是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的约束条件。
因为信用不传递,没错,你自己知道你卖的商品是优质的,可是这个信息并不能直接传递到我的大脑中啊;同样的就算别人的心里想着要从我身上捞一笔,可是我也不知道啊。
那怎么办呢,是不是人与人之间就不建立联系了呢,如果是这样我们人类社会又怎么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万幸我们是愿意合作的,也渐渐找到了识别谎言的方法。
二、逐渐演化的信用体系1. 人类传递信用的方法1)重复博弈
这是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没错你可以不相信我,但是我是在这里长期做生意的,那么我没有道理去欺骗任何一个顾客。
在过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链接的范围还是比较小的,在这个小范围内,每个人的信用都被互相传递,谁做了不地道的事马上就会传开,谁做了守信用的事也会被大家传播。
每个人就像被打上了一个id,守信的人被奖励、不守信用的被惩罚,以此来激励人们诚信合作、降低整个社会识别谎言的成本。
2)增加沉没成本
在古代办票号一定会大张旗鼓,置地建楼,还要用金子做成装饰摆在票号;这么做可不是为了彰显财力,而是为了让老百姓相信,你看我都花了这么多银子买地买楼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你就放心把钱存进来吧。
到了现在商业其实还是一样,为什么企业要花那么多钱去打广告?
有研究证明广告只能让那些没接触过产品的人了解到这个产品,并不能对已经了解过产品的人产生什么影响;最近在线教育的战场更是腥风血雨,动辄一个暑假砸下20亿广告费。
教育是一个天然缺乏信任的市场,平台这么做就是在向用户传递一个信号:你看我打广告都已经花出去那么多钱了,假如我不好好做产品,那这个钱可就打水漂了,我只有兢兢业业地做产品才能把花出去的广告费给赚回来。
不光是企业和用户,个人和个人之间建立信任也经常会用这个方式;我很久之前经常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用喝酒的方式来谈生意,我相信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无论谈生意还是交朋友,看得应该是对方的产品质量或者人品。
直到想明白增加沉没成本是获取信任的方式,这个逻辑之后,我才能理解;原来喝酒其实是一种自残行为,在双方不了解、也找不到方式建立信任的情况下,我先自残一下;以此来证明后续的合作中,我一定会尽心尽力,要不然今天我的自残可就白费了。
3)信任担保
交易双方都互不信任,但是他们都同时信任一个中间人,通过这个中间人担保,交易双方就可以克服信用不传递的阻力完成交易;在过去的宗亲社会里,一个家族的长老往往就扮演者这样一个角色,维系整个家族的连接。
2. 中心化的形成信任担保其实是最有效的信任传递方式,但是这种担保人的辐射半径是有限的,想象一下整个人类社会网络中,一群边缘节点都连接向一个中心节点,形成一个小型网络;但是由于中心节点的辐射半径有限,网络和网络之间连接被割裂;这时候商业文明依然是分散的,当人类的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寻求更多的连接。
在这样的前提下,超级节点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银行在荷兰出现,它的出现就把交易双方对自己的信任赋能给更多的边缘节点;在之前要达成一次交易,双方必须同时信任对方才行;这样的超级节点出现后,交易被拆分了,双方不需要互相信任,甚至不必认识,大家只要都相信这个超级节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