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将分散的灵活性能源资源聚合组成一个参与电力市场、提供辅助服务、协调控制的集合体 。 可将虚拟电厂定义为将不同空间的可调负荷、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一种或多种可控资源聚合起来 。 为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
聚焦虚拟电厂文章插图
编者按:
近日 , 全国首套自动化虚拟电厂系统在深圳110千伏投控变电站投入试运行 , 将本就关注度极高的虚拟电厂再次送上“热搜” 。 本期 , 我们集纳了几位专家观点 , 籍此深入探讨虚拟电厂的“前世今生” 。
虚拟电厂充分实现“以使用者为中心”
【聚焦虚拟电厂】虚拟电厂于本世纪初在欧洲国家兴起 , 并已拥有多个成熟的示范项目 , 其主要关注分布式能源的可靠并网 , 同时构筑电力市场中稳定的商业模式 。 同期北美地区推进相同内涵的“电力需求响应” , 可调负荷占据主要地位 。 目前我国虚拟电厂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 同时采用以上两个概念 , 一般认为虚拟电厂的范畴包括需求响应 , 两者本质相同 , 是可同时存在的两个概念 , 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与拓展 。 虚拟电厂不仅聚合了可调负荷 , 还可纳入近几年正大规模兴起的分布式电源及储能 。
结合已有研究和目前实践情况 , 可将虚拟电厂定义为将不同空间的可调负荷、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一种或多种可控资源聚合起来 , 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 , 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的智慧能源系统 。 它既可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调峰 , 又可作为“负电厂”加大负荷消纳配合系统填谷;既可快速响应指令配合保障系统稳定并获得经济补偿 , 也可等同于电厂参与容量、电量、辅助服务等各类电力市场获得经济收益 。
虚拟电厂并不需要改变现有资源与电网的连接方式 , 而是通过通信技术与智能计量技术 , 对可控资源进行“串联” , 形成更加稳定、可控的“大电厂” , 实现发电和用电自我调节 , 从而为电网提供源网荷储售一体化服务 。 这些可控资源不受电网运行调度中心的直接调度 , 而是通过资源聚合商参与其中 。
近年来 , 我国电力峰谷差矛盾日益突出 , 各地年最高负荷95%以上峰值负荷累计不足50小时 。 据国家电网测算 , 若通过建设煤电机组满足其经营区5%的峰值负荷需求 , 需要电厂及配套电网投资约4000亿元;若建设虚拟电厂 , 建设、运维和激励的资金规模仅为400-570亿元 。 可见 , 相对于供应侧的电源建设成本 , 需求侧资源要廉价得多 。 合理利用需求侧资源 , 既可降低电力成本 , 还能提升供电可靠性 。
我国可参与虚拟电厂运营的可控资源体量庞大 , 其中 , 可调负荷资源5000万千瓦以上 , 用户侧储能规模约100万千瓦 , 电动汽车接近600万辆(每辆按5千瓦计算 , 相当于3000万千瓦储能) , 分布式电源装机规模超6000万千瓦 , 这其中还未纳入现存于各地区小型水电站的装机容量 , 且这些资源规模都还处于快速上升期 。 若将这些分散资源有效聚合 , 相当于建设约140台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 , 可有效满足电力负荷增长和削峰填谷需求 。
虚拟电厂的可控资源在快速发展期时 , 其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快速拓宽 。 但并不是有了资源 , 虚拟电厂就自然发展出来了 , 而是要有一系列必要的体制机制条件作为前提 。 依据外围条件的不同 , 我们把虚拟电厂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为邀约型阶段 。 是在没有电力市场的情况下 , 由政府部门或调度机构牵头组织 , 各个聚合商参与 , 共同完成邀约、响应和激励流程 。 第二个阶段是市场型阶段 。 这是在电能量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建成后 , 虚拟电厂聚合商以类似于实体电厂的模式 , 分别参与这些市场获得收益 。 在第二阶段 , 也会同时存在邀约型模式 , 其邀约发出的主体是系统运行机构 。 第三个阶段是未来的虚拟电厂 , 可称之为跨空间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 。 随着虚拟电厂聚合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广 , 此时可称之为“虚拟电力系统” , 其中既包含可调负荷、储能和分布式电源等基础资源 , 也包含由这些基础资源整合而成的微网、局域能源互联网 。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 , 原来固有的大机组、超高压的供应侧资源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 取而代之的将是大规模的需求侧资源 , 这部分资源潜力巨大 , 是实实在在的 , 未来在电力系统中 , 需求侧资源大概率将成为主角 。 同时 , 它们不会以零散的形式存在 , 聚合商的作用也因此会越来越强 , 它可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散式的资源全部聚合起来 , 最终成为整个行业和生态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