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云端共同修复经典老片能实现吗

发现B站有网友自发修复老影像片段时,上海电影技术厂数字修复部门主管胡勍勍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怎么有人愿意干这个?”他翻了翻那些AI修复、上色的影像,评价道:“颜色像酱油汤一样,一点都不透,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都得打回去重做。”
挑剔归挑剔,但看到有人自发去做,他感到欣喜。随着上海“周周有影展”项目的启动,修复版老电影有了更多放映的机会,也带动更多欣赏修复版经典影像的市场需求。“如果有机会,我想请那些网友来厂里看看,一起修复老电影。”
修复最重要的是有耐心
上海电影技术厂最早于2012年开始做数字修复,并拿到资格证书,最早修复的影片为高清版《女市长》和2K版《一夜歌星》。这些老电影都是从原底胶片扫描下来的。
经典|云端共同修复经典老片能实现吗】上技厂拥有影片修复的整条流水线。拿到胶片后,物理修复师会先看一遍正片,观察胶片保存情况,之后对霉菌、粘连等通过水洗、超声波修补处理。在上技厂一楼存放着不少“大家伙”,几十年前的胶片清洗设备占了几乎半个房间。厂址搬迁至车墩时,这些设备也被小心翼翼地运送过来。它们有些已经停产,修理、维护都需要老师傅来完成。这也使真正的电影修复很难在民间通过个人来完成。
胡勍勍的数字修复团队有5个人,平均年龄25岁。以前一年要做60部影片修复,忙的时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为了看清细节,修复时要求全暗环境,这对眼睛的损伤很大,团队里的年轻人多数戴眼镜。“我建议他们修一个小时就休息,缓一缓。”
这一行门槛不高,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上手,但能不能做好,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眼力。做修复的人,多少都有些对色彩的天赋和“找茬”能力。一部影片通常1秒24帧,有人可以在一两帧里找到问题。胡勍勍最佩服上海电影技术厂电影修复高级技术总监吴云岳,给影片做出厂鉴定时,一帧上面很小的“擦毛”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不过,相比这些,最重要的是有耐心。“这行特别考验年轻人的耐心和毅力,没耐心真的做不下去。”胡勍勍记得,有次新来一名实习生,让他试着修复一个片段,看静止画面以为小菜一碟,但走了两帧才发现中间藏了那么多“脏”东西。清理了5分钟,他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修复是很累的活,最主要的是枯燥。”也因此,当了解到民间有人自发修复老影像时,胡勍勍非常意外。有些影片破损程度叹为观止,需要特效来配合,而厂里还缺乏软件编程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一直相信高手在民间,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力量更大。我们无法做到的事,也许他们可以做到。”
老片修复决定权在市场
上海的修复技术国内领先,《芙蓉镇》《画魂》《大李小李和老李》等都是代表作。一部保存不错的影片,2K版可以在半个月里修复完成,4K版则要乘以两倍时间。目前上海举办的一系列艺术影展中,仍然以2K修复版本为主流。
“其实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一般2K版就够了,而且很多人分辨不出2K和4K的区别”,胡勍勍介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特别有意义、有必要性的影片才做4K修复。胡勍勍觉得,目前困扰电影修复的瓶颈不是人才缺乏,而是重视程度不够。“老片重映的市场受众群毕竟小。老电影不讲究特效,大家觉得网上看看就行了。”
查阅4K修复电影的信息,几乎都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关。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时,这些4K修复影片才有了集中展示和被大众关注的机会。今年起,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周周有影展”的城市,让更多修复电影有了放映的机会。一些视频网站也开始购买这些影片资源。“要不要修复更多老电影,决定权在市场。市场需求变大,老电影有更多放映的渠道和机会,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
由于片源问题,近年来上技厂修复的影片以科教片为主。胡勍勍认为,影像修复内容可以更加多元,“我们会挑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影像去修复。比如以前上海外滩的影像,修复完后,拍摄相关年代上海的影片可以参考或者引用。”上技厂曾经修复过盖叫天的京剧影像,对于戏曲表演教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修复经典需要民间力量
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欣赏经典老电影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胡勍勍常惊叹于那些优秀黑白电影的构图和层次,在最暗的地方,画面也是通透的。“这些优秀电影记录着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学习。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审美不断提高,电影人要不断提高水平,推动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