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幸雄|日本半导体巨头被美韩联手搞垮,掌门人加入中国企业,扬言要复仇
日本半导体巨头尔必达原社长——72岁的坂本幸雄,于今年11月就任中国芯片制造商紫光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兼日本分公司CEO。他表示,自己“不想作为一个失败者结束人生。想自己作个了结”。
坂本幸雄这话颇有日本热血番的感觉。尔必达曾是日本著名的半导体巨头,却被日韩联手搞垮,作为日本半导体领域大佬的坂本幸雄此次出山加入中国紫光集团,无疑是想一雪前耻,而这无疑将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大发展。
文章插图
7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处于黄金发展时代,半导体产业迅猛发展,成功取代了美国,成为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一轮霸主,而这让美国十分生气,这无疑动了美国的蛋糕。
文章插图
80年代末,在美国发起的芯片战争攻势下,日本半导体产业被美国打入了深渊,彼时的日本已经被美国打入了泡沫经济时代,在双重危机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可以说遭受了重创。
【 坂本幸雄|日本半导体巨头被美韩联手搞垮,掌门人加入中国企业,扬言要复仇】这个时候,韩国趁机收购了日本的产业链、吸收了日本大量的半导体人才,由此取代了日本的半导体龙头地位,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崛起源自于当年日本电气公司(NEC)自美国仙童半导体获得planar technology的授权。而最后垮台也来自于美国的打压制裁,不禁让人唏嘘。(韩国后来也遭遇了美国的芯片战争,它们选择了投降,华尔街控制了三星等韩企大部分股份,但这也让韩国继续维持了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地位)
文章插图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自救之路,日立、NEC、三菱电机三家的DRAM业务开始整合1999年,尔必达成立。
我们要知道,芯片一般分为存储芯片和非存储芯片两大类,其中非存储芯片一般以DRAM(通常说的内存)和NAND FLASH(通常说的闪存)为核心。
2018年,全球DRAM内存芯片产业总价值,达1016亿美元,NAND闪存行业产值有望达到626亿美元,与内存行业合计1642亿美元。占全产业4280亿美元总价值的38%之多,稳居IC产品市场规模第一。所以存储芯片一直以来都是IC产业的重中之重。
文章插图
而尔必达的诞生也成为美韩之外在DRAM市场上的最强一股力量力量,这也让尔必达也成为了美韩的眼中钉。因为从128*8颗粒时代开始,很多模组厂的内存就采用了尔必达颗粒,超频性能备受玩家青睐。再到256*8颗粒、512*8颗粒,尔必达几乎与美韩系DRAM厂处于同一起跑线。
所以在核心技术上面,尔必达绝对是抗衡美韩系的主力干将。所以一旦尔必达宣布倒闭,那么美韩系独大的局面将彻底锁定,届时将会进入DRAM寡头时代。
文章插图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DRAM价格雪崩,从2.25美刀狂跌至0.31美刀。众厂商哀鸿遍野时,美韩半导体产业感觉到机会来了,三星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将三星电子上一年的利润全部用于扩大产能,故意扩大行业的亏损,而韩国政府也拿出大笔资金补贴内存,一时之间DRAM价格很快就跌破材料成本,大多数玩家都熬不住了。
最先倒下的是在市场上比较弱的德国巨头奇梦达,由于资金链断裂,于2009年初破产。
而这个时候尔必达开始釜底抽薪,放手一搏,在2009年选择了制造面向移动设备的DRAM,一开始,尔必达高层对此信心满怀,认为可以度过危机,但在2011年的时候,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突然下达了要求明年即2012年2月底筹集1000亿到2000亿资金的最后通牒,否则就断供,这个时候,日元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开始升值。双重打击之下,直接断绝了尔必达的生路。
文章插图
2012年2月28日,尔必达宣布破产,而直接收益的则是三星和海力士,从长远来看,他们在市场上再无竞争对手,而短期来看,尔必达是现货市场的最大颗粒供应商,在该领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旦尔必达宣布停产,对于整个DRAM的产能造成严重影响,就像2011的泰国洪水淹没了60%的西数产能,将导致价格成倍增长,三星和海力士就可以乘势拉高价格,海赚一笔。。
果然,尔必达宣布破产以后,DRAM现货价马上以大涨反应,资料显示,2月28日晚间的最新报价,DDR3 2Gb 256Mx8 1600Mhz品牌颗粒报价飙涨16.3%,达到1.06美元。而这让尔必达的对手韩国三星和美国海力士大赚了一把。
- 印度|拒绝华为后,印度、英国斥资数十亿求助日本
- 部门|日本拟全面替换1000架中企无人机!在担心什么?
- 荷兰专家:中国突然宣布,将与日本尼康强强联合,阿斯麦处境危矣
- 合作|最新!拒绝华为后,印度斥资数十亿求助日本合作5G
- 创新|日本便利店创新经营形式
- 动手指等一些动作|童年的回忆 日本巨型高达机器人亮相 高度18米超震撼
- 优衣|一炮走红的“优衣库”,不但线上店铺常卖空,线下门店数也超日本
- 最新!拒绝华为后,印度斥资数十亿求助日本合作5G
- 日本媒体:美国针对华为重拳出击,北斗威胁巨大为何反而没辙?
- 日本设备垄断全球,地位堪比光刻机,这家中国公司打破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