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蔚来此次不惜牺牲月度交付量的改造升级江淮的产线;小鹏在广州、肇庆、武汉三地建立基地;理想扩建常州工厂后,北京的产线也在动工,三家预计都要达到30万到40万辆的年产能。
新势力们不仅想要拼命扩大产能,更希望自家车主不用再购买新车后,费力抠掉政策里规定的,代工厂品牌车标。
02、规模化才能成功无论是代工升级产线,还是自建组装工厂,追求的还是传统汽车行业里的规模经济效应。
汽车行业作为制造工业中的典型代表,把大规模化生产导致的平均成本降低效益,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一汽车平台产线,能够为多个款式系列产品服务,销量越高,固定成本的投入就会被摊薄,毛利空间更大、定价策略也就更加灵活。
从全球传统汽车市场格局来看,年产销量达到千万规模以上的,是以生产中端产品线为主的大众、丰田、通用三巨头。
文章插图
没有走性价比铺量路线的奔驰、宝马、奥迪,则组成高端领域的BBA阵营,以年产销量200万的规模,便不输于三巨头的利润空间。
更逊一筹的国内合资、自主品牌,分别处在百万级、十万级的梯队上,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发展,面对掌握核心技术的前辈们,只能望洋兴叹。
然而后来者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得机会,中小企业也不断摸索出独特的生存之道。
一种是背靠大树抱上大腿,积极参与到行业分工体系之中,从螺丝钉做起一步步积累经验,甚至依赖代工技术实现反超抢得话语权。
一种是经典的“尖刀策略”,专注细分市场,在某一个车主群体内深耕,或垂直把一项产品体验做到极致,占领一块边角之地,再图全局。
还有一种少不了国家、地方政府的保护支持,审批上开绿灯,资金上做担保,上下游供应链集体招商,度过艰难的发芽阶段,再放手到市场上一搏。
电动车新势力吹响革命的号角,除了因为“三电”系统打破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门槛垄断,更多的是少不了坚持并有效执行了上述的三种策略。
与传统车企的合作代工,抱上大腿学习造车经验;利用互联网产品和技术的积累优势,专注于智能化体验;最后是抓住了全球各国,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造车工业的机遇窗口。
【 新势力|造车不如造厂】但这些成功经验,只适用于从0到1的初创阶段,尤其是待到造车新势力们,都逐一站上月销万辆的市场门槛后,如何在1的后面添上更多的0,就是各家品牌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而且电动车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不止于像传统汽车行业那样的摊薄成本。在智能化当道的未来,以车载系统内的软件生态服务为核心的车厂,用户的软件购买、服务订阅才是天花板无限高的利益蛋糕。
造车不如造厂的规模化效应,毫无疑问是新势力们成功的财富密码。
03、未来平台为王?传统车企被造车新势力打得丢盔弃甲,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固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主动性的变革。
那么按照电动车的未来在智能化的逻辑,苹果难道真的会成为最终的赢家?现实也并非只会是历史的重演。
谷歌、百度就曾重押无人自动驾驶的软件系统,几番挫折后一个技术突破缓慢,一个与传统车企分分合合,最终不得不躬身入局。
华为言必称坚决不下场造车,但自研的HiCar系统只能选择名不见经传的中小车企合作,主流品牌车厂要么是有图谋自己软件生态的野心 ,要么是在设防互联网企业的出尔反尔。
文章插图
智能手机领域最终形成安卓、iOS系统双分天下的格局,一是老牌厂商的塞班、Windows Phone系统固步自封,没有意识到开放生态的平台收费模式更加具有未来,二是摩尔定律还处于辉煌时期,硬件平台的快速发展,得以让软件体验呈现出完美状态。
智能汽车战争的开端,便发于软件生态的竞争。BAT早早地投入团队、资金进行车联网系统的开发,但苦于合作车企的貌合神离,落地场景实现进度缓慢。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吸取教训,软硬并行,每家都开发出自己的软件平台,但本质上仍没有脱离底层安卓系统的框架,且其使用体验还要受制于上游英伟达等芯片厂商的算力技术突破。
更何况,这种打造软件闭环生态,进行平台垄断收租的盈利模式,正在被世界各国政府警惕,以及面临服务、内容提供商的反击博弈。
手机领域苹果与政府、内容提供商的官司不断,华为在国内也与腾讯等软件提供商,不时来一场没有硝烟的谈判战争。
稿源:(钛媒体APP)
【傻大方】网址:/c/1122a0b22021.html
标题:新势力|造车不如造厂(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