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明代火铳有一种名叫木马子的神秘配件,专家在多年后,才破解谜团
明代是热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不少类型的火铳、火枪、火炮都在此时有了革命性的改进。在专家们研究明代火器时,他们偶然从史书中发现了一种叫做“木马子”的火铳附件,可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人知道这种“木马子”究竟为何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专家能否揭晓木马子的真实存在?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随着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的连续播出,不少观众开始将眼光放到了明朝之上。在剧中,明王朝一直与蒙古的瓦剌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面对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明军拱卫京师所依赖的主力军团,便是著名的三大营。明军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其中以神机营最为传奇。神机营是明军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士兵们都配备有当时最为先进的热兵器,尤其是以火铳为主。
文章插图
火铳源自于南宋时期的长竹杆火枪,由南宋德安城守将陈规所制,专门用于喷射火焰,烧毁敌人构建的攻城器械。至宋理宗开庆元年,寿春府内有人制造出了突火枪,开创了在管状武器中安放金属弹丸的先河。至此之后,经过元代对热兵器方面的大力发展,到了明朝永乐时期,火铳便成为了军队中正式装备的神兵利器。相比于现代的突击步枪或者手枪来说,火铳无疑是一种笨重的军械装备,它们不仅不能连续发射,而且在发射完毕之后,需要进行弹药填充,着实显得麻烦不已。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在古代时期,火铳可谓是极其先进的武器,面对游牧民族的铁蹄,中原王朝正是靠着火铳内发射的弹丸,保证了边疆的稳定,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文章插图
现代武器专家们对于古代火铳的研究尤为深入,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仅详细地阐述了火铳发射弹丸的原理,同时也介绍了明王朝各个时期火铳改进的情况。专家们指出,火铳的大幅度改进,是从永乐年间开始的,众所周知,朱棣上位之后,曾多次亲征蒙古,此时明军战斗力极为强悍,军械设施也相对发达。永乐年间的火铳,一改洪武年间火铳的均匀直筒状结构,而是形成了从铳口至药膛逐渐变宽的样式,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弹丸发射时的初速度,以及避免因装药过多而炸膛的危险。不仅如此,当时的神机营将士还配备了为火铳填装弹药的钥匙,统一有效的加快了装药速度,为形成密集的火力网提供了便利条件。
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查阅有关火铳的典籍资料时,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军器局造椴木马子三万,檀木马子九万”。文中提到的木马子,清晰的注明了其用途为火铳的附件,可是没有一位专家能解释其实际用途,更没有人亲眼见到过这种奇怪的物件。木马子究竟是什么,令诸多专家开始凭空猜测其用途。有专家认为,所谓的木马子,可能是一种木头所制成的小型马头模型,这种马头模型应该是安装在火铳上方的,用以帮助使用者瞄准射击。不过这一观点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在所有出土的火铳文物中,并没有出现上述的马头瞄准镜,确切来说,当时的火铳射击弹道并不稳定,即使存在瞄准镜,弹丸也同样不能准确击中对方。
文章插图
还有专家认为,木马子中的“木马”二字,说明其是一种载具,犹如大炮都有炮架一般,火铳也应该存在铳架,用以维持枪械的稳定性,所以木马子应该就是一种用来固定火铳的铳架。虽然这一猜测看起来较为合理,但依然经不起推敲,因为火器兵在进行作战时,不仅要保持一定的队形,更要时刻变换阵势,由此而言,携带火铳架无疑是一种累赘。
文章插图
木马子究竟为何物的谜底,终于在近些年才被彻底揭开。在河北省的一座明代贵族古墓中,考古专家偶然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火铳,其上所刻文字为“奇字壹万贰仟肆拾陆号永乐拾叁年玖月日造”。在研究其内部配置时,专家们意外地发现在火铳的药膛内部,有一个用木头制成的挡片。经过研究才发现,这个挡片的作用非常神奇,能够在药膛装填火药完毕之后将其筑实,具有紧塞与闭气的作用,以此增加火药爆炸时的威力。据专家称,它便是我们一直寻找却未能找到的木马子,之所以这件简单的附件难以被人发现,只是因为其材质为木制,会在长年累月的侵蚀中彻底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