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消费|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 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为两大主要问题

11月20日,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了解到,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汪涵带货疑似造假刷单造销量”“李雪琴亲历直播带货造假”“李佳琪直播间买完无法换货”等成了今年双11的典型事件。
期间消费|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 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为两大主要问题】为全面了解“双11”期间消费者意见和建议,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聚焦“购物节”消费体验短板,完善“消费季”纠纷解决机制,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11月1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
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计27天监测期内,系统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14296274条,日均信息量约53万条。监测期间,“消费维权”信息曲线呈波动走势,并在10月21日、11月1日和11日出现三个舆情声量高点,高点出现与多家头部电商平台的开幕“狂欢”和两波促销密切相关。其中,峰值出现在11月11日,为1051437条。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2045862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4.31%。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其中,中消协列举了“汪涵带货疑似造假刷单造销量”“李雪琴亲历直播带货造假”两个案例。中消协表示,一方面,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恶意刷单、花式踢馆、虚假举报等同业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
此外,商家、主播之间责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后问题时互相“踢皮球”,进而引发消费者围观吐槽,其中李佳琦直播间“买完不让换”事件成为典型案例。
除了直播带货,中消协表示,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促销规则类负面信息915029条,相关负面信息在11月1日和11日较多。其中,电商选择性推送优惠券精准杀熟、忘记合并付尾款、先付尾款才能退款、“双11”当天不能退款以及高洁丝买两件有折扣却限购一件等时间均成为网友反应的重点。
中消协表示,以各种形式隐匿于网络经济“灰色地带”的“大数据杀熟、不公平不合理定价、拒绝交易以及二选一”等将面临被法律法规清晰界定、有效追责。无论单纯靠流量思维主导促销的老套路,还是依据“社交算法”设计的所谓新玩法,或都将面临解构性变革,行业领域的消费生态重塑或将开启。“社交算法”、直播带货等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在用脚投票的消费行为选择面前,“自我革命”、 迭代更新的速度或将加快。对以上情况,各相关主体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中消协建议:各类主体应清醒把握双循环、扩内需背景下营商展业的良好契机,既要创新运营手段、又要坚守底线和诚信意识;提醒消费者应在不断丰富的购物经历和消费体验过程中逐步成熟,以更理性加智慧、审慎而从容的消费行为。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