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微信 微信号 粉丝群 引流 私域 添加 短信 用户 淘宝 村长
而在面向“看图者”我们之前关注只是普通用户,这也是在2.0阶段后期使用人数一直在一个天花板上不去的原因,后来我们采取了“领导包围团队”的模式,在2.0阶段“截图”功能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动发布截图的功能,最后带来了流量的第一次爆发(详见《5个关于“效率”的故事,带你搞懂数据可视化产品》一文“故事4:运营效率——从领导包围团队,用认真留住用户”中说明)。
2. 数据型系统也要重视产品团队这一段内容可能比较敏感也备受争议,但因为前公司(甲方)和现公司(乙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还是决定拿出来说一下。
不少公司数据产品归属于数据部门下,数据部门本身又是重视数据资产、计算的部门,而前面也提到了数据系统本身也包含复杂的数据逻辑,这些都会给数据部门的决策者蒙上一层滤镜:更关注技术(数据)!
其实在《5个关于“效率”的故事,带你搞懂数据可视化产品》一文“故事3:管理效率——由被动到主动,由抄袭到创新”中提到我重新设计了筛选器流程提升了分析师制作仪表盘的效率,可是在这个流程设计之前有一版开发主导设计的流程,他们会按照属性相关性在功能操作上进行绑定,把数据思维带入了流程设计中,从而让整个操作变得很难用。
一个规范的产品设计流程,应该让产品主导设计并收口,最后用结果和数据作为奖惩产品经理的依据。
而在乙方公司内,如果产品团队在公司侧和客户侧都不受到重视,那最终的结果会更加的糟糕。
我们直接看一个糟糕的数据吧:现公司给客户公司设计的9张主题域仪表盘已经下架了6张,还有3张会有被下架的风险。
这个结果是如何导致的呢?
首先是客户侧的问题,虽说很多传统零售行业寻求数字化转型,但是其实深入合作后发现比数字化转型难的是工作流的转型。
需求必须等客户公司安排才能进行调研、做完方案就必须移交给客户执行……
这些都是导致“在调研阶段需求采集不全面”和“仪表盘上线后运营不完善”的因素。
而在公司侧,不放权给身处客户内部的产品,而是交给远离客户项目的人,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理解偏差,最终会导致项目落地结果比较糟糕,也会降低身在项目内真正干活的人的热情。
三、创新是第二生产力数据系统如果囿于数据技术或商业化竞品,那最终难逃“抄袭”的标签,甚至无法解决自己系统所属用户的痛点,也会被用户吐槽诟病。
在两年的 BI数据可视化系统的迭代中,除了确保数据的效率、安全外,创新也始终伴随着整个迭代过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创新主要围绕两个方向:系统内与系统外。
1. 系统内系统内,我们在功能、交互上都做了创新,举一个例子,作为企业内部的数据系统,我们没有直接照搬商业化 BI 可视化系统的功能流程(先选择数据源类型,如 clickhouse、hive 等,再进行数据源的网络连接配置),如下图是网易有数 BI 的功能操作截图:
文章插图
而作为公司内部的系统,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接口的方式直接进行数据连接,就不需要输入服务器地址、端口等信息,所以我们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了“数据连接”与“数据集配置”的功能一体化集成,使得分析师在配置数据集的效率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如下图所示:
文章插图
2. 系统外系统外,3.0阶段我们把 BI 可视化系统定位成不仅仅是一个系统工具,而是想着提升其赋能的效率。
这块的创新是我们将系统进行了中台化改造,详情可以参考《5个关于“效率”的故事,带你搞懂数据可视化产品》一文“故事5:赋能效率——中台化,unicorn 不再是一个单纯的 BI 工具”中的说明,这里将不再赘述。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这款BI 可视化系统,从初版到后续迭代过程的感受,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或感受欢迎留言讨论~
#专栏作家#兮兮,微信公众号: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人工智能、toB产品、大文娱等领域。
稿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傻大方】网址:/c/111YA2522021.html
标题:迭代|记一段数据可视化产品的迭代感受(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