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海康威视 数码 移动硬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 , 2021年前3个季度 ,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线上化率在30%左右波动 , 电商渗透率趋于稳定 , 线上消费短期看到极限;
·1亿60岁以上银发人群在线上购物的渗透率达到了40% , 购物软件纷纷推出“适老版”或者长辈模式 , 虽然还有细分需求 , 但消费者侧很难再有新鲜血液;
这也将电商零售推向了新的十字路口 。 消费者的数量是有限的 , 需求是有限的 , 消费能力是有天花板的 。 这是早晚会到来的一天 , 与其强求 , 不如接受 , 阿里的态度正是如此——淡化GMV , 坦然面对 , 并尝试寻求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
毕竟 , 强行拉数据 , 只会带来不良影响 。
如果用户侧总量不变 , GMV要大幅拉升 , 那将走进消费主义的死胡同 , 这有可能引发超前消费等社会性问题 。 在这种时刻 , 平台们如果继续推崇唯GMV论 , 会最终从商家端传导至消费者端 , 不但会失去经营的初心 , 走向唯“财”是举的歧路 , 而且还会使为商家和消费者服务的平台异化 , 破坏行业生态 。
平台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 作为从电商刀耕火种时代走来的玩家 , 阿里经历过更多变化 , 也在不断拥抱变化 。 在这样的历史新阶段 , 寻求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共生点 , 不仅对于商业社会 , 乃至全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
阿里求质增长 , 拥抱商家走向下一程
回到开头的一个细节 , 11月12日凌晨 , 天猫公布了部分销售数据 , 特地提及了”698个去年双11成交额超过百万的中小品牌 , 今年销售额突破了千万“ 。 今年共有29万商家参加天猫双11 , 新商家和中小商家比例占65% , 有史以来最高 , 有7万商家是首次参加双11 。 从中 , 我们品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意味 。
众所周知 , 双11不仅仅是大品牌的狂欢 , 更是中小品牌突破重围 , 寻求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 但一些现实性问题 , 成了中小商家的拦路虎 。 一方面 , 面对行业内的成熟玩家 , 普通商家缺乏相应的资源 , 另一方面 ,
阿里若想寻求高质量发展 , 优化平台生态 , 就需要感知这些细微的需求 。 恰逢双11 , 这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 。 当阿里重点放在回归经营本质时 , 很多动作就变得顺理成章 。
此前阿里在财报中就透露 , 2022财年的工作重点是为商家”降本增效“ 。 今年以来 , 阿里为此做了非常多的幕后工作:生意参谋标准版免费 , 天猫新增入驻试运营期 , 淘宝在多地设立实体商家运营中心 , 对面向商家的万象服务大厅进行了系列改造等等 。 这些措施让更多的商家解决了经营问题 , 为平台健康生态的构建提供了力量 。
这或许就是今年阿里双11的重中之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 就应该让大树和小草都能活得滋润 。 曾经求量 , 如今求质 , 商家们发展好了 , 阿里的立身之本也就更加坚实 。
这也可以理解 , 为什么当GMV增速放缓 , 阿里态度依旧坦然——这家聚焦长期的公司 , 已经不再将发展重心放在了求量上 , 增长率多少 , 自然也不再重要 。
回望2009年 , 天猫双11首次亮相取得5200万成交额时 , 阿里就已经明确 , 对待电商这个未来趋势 , 需要长期投入 。
这才有了后来双11的一次次进步 。 长期投入 , 体现了阿里的战略定力 。 无论双11的GMV增速走势如何 , 电商天花板这一说法有多不讨喜 , 电商行业又走进了怎样的新常态 , 阿里始终看到更前一步的落脚点 , 并为之做好准备 。
关于商业的需求会消失吗?当然不会 。 那么 , 始终面向未来做长期规划的阿里 , 手里有技术、策略、生态这些”粮“ , 心里自然不慌 , 也不需要慌 。 阿里践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 必然为商家、为消费者、为平台自身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
结语
阿里泰然处之 , 不是说双11不再重要 , 而是在于GMV数字早已不再能说明双11的真正价值 。 当行业进入新常态 , 拥抱新常态 , 寻求稳健增长之下的高质量增长 , 才是解题之法 。
文|美股研究社
稿源:(美股研究社)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5960W32021.html
标题:移动硬盘|双11增速不再惊喜,但阿里不动声色(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