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学院|陈歆磊:从蚂蚁谈对高科技公司反垄断


日前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陈歆磊与独立研究员史颖波围绕“高科技公司反垄断”这一话题联合撰文 。 文中指出 , 平台中立性和数据隐私归属 , 是当今对高科技公司反垄断调查的核心问题中的一部分 。
此文成稿于11月6日 , 而11月10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 ,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这意味着针对高科技公司的反垄断监管被正式提上日程 。 对此 , 陈歆磊教授还将进一步分享其观点 , 敬请关注本号后续推送 。
上海金融学院|陈歆磊:从蚂蚁谈对高科技公司反垄断
本文插图
一场演讲、一次约谈和一纸暂停IPO的公告 , 将蚂蚁集团推到了风口浪尖 。 是监管红利还是监管套利 , 自有金融监管部门判断 , 但是包括蚂蚁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审视 。 极力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蚂蚁 , 做出了金融行业里了不起的成绩 , 成功地将小贷的不良率控制在2% , 在为自己赢取极高利润的同时 , 也可能为资本市场带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 。
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是交易成本 。 传统银行尽调成本就要上千 , 所以很难做小贷 。 而蚂蚁利用其数字技术能将交易成本降至据说10元之内 。 其次是精算 , 利用精准算法和淘宝的数据对消费者了如指掌 , 降低风险 。 最后是违约处理 , 利用花呗信用和淘宝的生态系统对违约行为加以限制 , 从而降低违约率 。
三点叠加 , 蚂蚁将不良率降至银行水平 , 但是别忘了这是银行不做的小贷 。 在蚂蚁看来 , 实现这样的奇迹无疑是因为技术的力量 。 那么以上三点是否完全是科技带来的呢?交易成本的降低的确靠的是技术 。 精算就不好说了 , 其中的精准算法固然是技术范畴 , 但是淘宝的消费数据则依赖阿里的生态圈 。 而最后的违约处理 , 则更是倚赖阿里生态圈 。 因此 , 如果去除阿里生态圈的影响 , 单靠科技能力 , 蚂蚁还能保持同样的违约率吗?答案显然是不乐观的 。
这就引出两个问题:平台中立性和数据隐私归属 。 蚂蚁和阿里是深度绑定的 , 但它们是两家独立的公司 。 市场上公司之间深度的战略合作也不是不可以 , 但是当两个巨无霸绑在一起 , 政府就要关注了 。 例如 , 为什么淘宝的数据和场景只能给支付宝 , 而不是开放给所有金融公司公平竞争?这就是平台中立性问题 。 另外就是数据隐私归属问题 。 消费者在淘宝的购物信息应该是该消费者与淘宝共享的资产 , 为什么阿里可以转给他人?大部分时候 , 虽然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隐私会被交易方获得 , 但是一般的共识是这家公司会把信息只为自用 。 例如脸书就一直宣称不会把用户信息转给第三方 , 但是却被爆出允许Cambridge Analytica在其平台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 , 从而导致巨大公关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