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 二 )


首农(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提供进出口商品的仓储、分拨和配货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郝学志介绍,在此次天津疫情发生之前,公司就要求凡是进入库区的人员都必须提供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还会对所有出库货物外包装进行消杀,防止病毒传播。
郝学志也坦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疫情传播,我们无法判断病毒潜藏在外包装、内包装还是食品本身,全部检测的背后是巨大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此外,装卸环节成为防疫的难点之一。采访人员在北方某港口看到,进口的冷冻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各类冻品需要装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后再用叉车转移至冷库中储存。
采访人员在华东某港口采访了解到,许多地区装卸冷冻海产品的工艺落后,由于冷冻海产品多是件杂货,必须由港口装卸工人下到船舱,将货物一件件搬抬到网兜,再由吊机吊下船。
冷链防疫还需协同作战、人物共防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可以从源头上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国内冻品和水产进口供应链服务平台优合集团天津分公司总经理王丽表示,进口冻品的消毒处理工作应避免降低口岸通关效率,造成货物积压滞港。她认为,进口冻品在进入冷库、未流通至市场之前是进行货物消杀的较好时机,而且各流程应避免重复消毒。同时应注意保护货品外包装,避免二次污染。
一些码头管理人员和工人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同时推广使用紫外线灯,对冻品进行不拆包装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现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何鹏表示,针对冷链食品导致的疫情传播,必须始终坚持人物共防策略,如果源头管控工作存在疏漏,就会增加疫情局部传播的风险,增大防控成本。
何鹏建议,冷链相关从业人员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食品。装卸工人在装卸来自有疫情发生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时,务必全程规范戴好口罩,避免货物紧贴面部、手触摸口鼻。穿戴多个防护用品时,务必确保防护口罩最后摘除。
顾清建议,消费者不要采购没有明确来源信息的冷链食品。选购冷链食品时,应正确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触食品表面;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
新华社“新华视点”采访人员栗雅婷、张宇琪、张旭东、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