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买买买”就是败家吗?


男性|“买买买”就是败家吗?
文章插图
双十一前夕,先生和我的对话是这种风格的:“卷纸要买吗?”“不要,还多呢。”“洗衣液呢?”“还有两瓶。”“咖啡豆呢?”“这个不能囤,得喝新鲜的。”“口罩便宜了,要不要?”“囤的现在还没用完!”“这件健身衣好不好看?”“你还有好多件,不能再买了!”……
在我的严防死守下,这个双十一,我们的战果主要集中在日用品上,其次是一人添了一件新衣。我最恨换季收拾衣柜,所以新衣计划,我本来也是拒绝的,但先生劝我说:“都说世间有三样东西可以让人快乐,一是恋爱,二是甜食,三是购物。看看我们的年纪和腰围,所剩不多了……”于是,我看在他没有提出买新电脑的份上,就批准了买羽绒衣。
你没看错,在我家,那个不停地问要不要“买买买”,喜新还不厌旧的“囤物症患者”,是我先生。
他倒不必为自己的消费欲望羞愧,因为同好很多。2019双十一用户数据报告显示,综合类购物APP中的“双11活动中”,男性用户占45.1%,和女性用户几乎一半一半;在垂直电商领域,男性用户的参与比例达56.8%,反超女性用户。
普林斯顿调查研究会做过一个关于冲动消费的调查,发现有过500元以上的冲动消费的,男性以21%的占比远高于女性9%的占比。
可见,在买买买的体量上,性别差异几乎已经抹平了。而在冲动程度上,男性更甚。
就算抛开职业女性“花自己的钱,让别人说去吧”这种政治正确,只要细看她们买的东西,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女性的买买买“有理”。
某平台公布过女性消费者购物的偏好数据:每达成5笔订单,就有近3笔是为他人支出,包括为伴侣、子女、老人和家庭支出,且“为他消费”逐年递增。在各大平台的“双十一战报”里,食品生鲜、家居家装和母婴用品三项,长期霸占女性网购前三。
而男性呢?数码产品、运动户外装备、电脑办公产品,是消费大头。显然,他们多“为己消费”,且价格较高。我先生就时常看着他刚买了半年的品牌手表,对我若有所指地感慨:“新的那个型号比这个旧的贵不了多少。”而我,假装听不懂。
有电商大佬曾引用数据说,“女性考虑的是家庭和别人,男性考虑自己。”这当然讨好了多数家庭里掌握财政大权,也肩负更多采购任务的女性,但也道出了某种事实。很多网友的现身说法,都是印证。
说清这个问题,不是想制造网购的性别对立,而是想改变一种刻板印象:女性就是喜欢“买买买”,就是容易成为“购物狂”“败家娘们”。
有趣的是,今年双十一呈现了明显的“三减一增”:到处分享购物链接,广泛发动人脉参与,好让自己多得优惠的人,少了;吐槽商家套路的声音,少了;在朋友圈里分享抢到好货的人,少了。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各个场合说自己啥都没买,“不买立省100%”。
与这种“冷”对应的是,电商平台公布的数字依然热血。以至于你都分不清,是数字有水分,还是“口嫌体正直”的人太多。但以不买为荣、以多买为耻,确实成了一个趋势。
对此,我想说:可以,但没必要。
有报告显示,都市女性网购水果蔬菜时,最看重性价比,七成女性会邀请朋友一起拼团购买,以拉低价格成本。我一位在高校工作的同学,就早已过上了“中午下单,到家收菜”的生活,便宜又便利。
这些年的双十一,商家们的套路是越玩越复杂了,但一些商品,确实比平时更低价。买到,确实就是赚到。但有个前提:你用得着,不浪费。
男性|“买买买”就是败家吗?】双十一没有那么大威力,可以毁了一个人、一个群体。毁人的,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是过度消费。自觉抵制非理性消费,当然没错,但如果能以更少的钱,买到有用的东西,不也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