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这个双十一,消费者日渐理性!应对变化,看各大电商平台如何谋变

今年的双十一,各大平台起了个早,纷纷提前开始进入双十一时间。最早的苏宁易购甚至比淘宝京东等老大哥都启动得早,目的不过也是为了数据更好看而已。毕竟每年的双十一,各方晒数据似乎成了保留收关节目。
今年晒数据,由京东首先抛出,11月1日至11月11日00:09,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累计下单金额已经突破2000亿元。随后,天猫公布阶段数据,今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订单创建峰值达58.3万笔/秒;11月1日至11月11日00:30,累计成交额3723亿元。
数据依然亮相,消费热情依旧高涨。但今年似乎大家都有一个感觉,疯狂正在趋于冷静,以前那种不过头脑就下单的行为正在减少,“理性消费”时常见诸媒体报端,或者成为消费者茶余饭后的话题。
数据|这个双十一,消费者日渐理性!应对变化,看各大电商平台如何谋变】消费者吐槽优惠力度并非想像中大
似乎有种默契,今年“双十一”天猫和京东都将预售时间定为10月21日,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为期22天;苏宁更是在9月28日就启动大促,但波澜不惊,天猫和京东依然是双十一的绝对主场。
今年多家电商平台均表示,不再像往年一样,用各种眼花缭乱的促销手法,来调消费者胃口。各种实实在在的实惠都不假打,但从消费者的感知来看,要想理清一款产品具体的优惠力度依旧不简单。
过去多年,各电商平台几乎都围绕着“优惠券”、“红包”、“满减”等要素来设计“双十一”的规则,并配以多种兼具游戏属性及社交属性的玩法,试图以此制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节,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经过这么多年的双十一,也许消费者都累了,加减乘除做过几次后,谁还愿意年年如此。而另一个感觉也是,虽然各种优惠广告铺天盖地,但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似乎并不多。
一句话概括:力度不够。双十一历来是价格实惠,薅羊毛是其促销本质,一旦力度不够,价差不大,动力就会不足。
消费者回归理性购物更注重实用性
不过,吐槽归吐槽,到了该“剁手”的时候,消费者也并不会手软。中国消费者历来很习惯应景,或者说从众。
近期在网络上爆火的“打工人变尾款人”,从侧面代表了消费群体对待双十一大促的消费热情。
根据百科词条,“打工人”是现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称;打工人往往起早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但工作却十分辛苦,于是互联网上的打工人便会互相发鸡汤、互相鼓励。“尾款人”则特指双十一期间支付完定金、等待支付尾款的人群。
诚然,“打工人”、“尾款人”的出现,与当前互联网人最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十分契合。但身份的转换,似乎又与“双十一”有着难解之缘,进而提升了本届双十一的热度。
家住南坪的王蕾是位小企业主,也是一个网购达人。她今年双十一,虽有怨言,但依然剁手不断。虽然价格优惠力度不算太大,但总之是比平常便宜一些。“当电商购物已成日常,所以什么时候都是买,在双十一时购买 ,何乐而不为呢。”她这样解释。
但王蕾随后补充说,虽然也在双十一凑热闹,但她理性多了。“以往在双十一时,不论有没有用,都买回一大堆,当然热情退去,收到包裹后才发现有用的真的不多。”王蕾说,今年她会优中选优,比价格、比实用是下单的前缀条件。
毋庸置疑,像王蕾的这种心路历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投射出当下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虽然仍有消费热情,但正变得越来越理性。
消费观念改变倒逼平台谋变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双十一消费态度发生转变,产品质量及正品保障是消费者网购决策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的知名度、信誉和口碑也愈发成为用户网购时考量的重点。
此外,如今实用主义成了更多人的选择,在这种转变下,人们对于性价比的追求更为极致,这在“双十一”大促期间也有所体现。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双11网络购物消费信任洞察报告》,实用性商品成为人们网购的重点。报告显示,在2020年双十一中国网购用户计划购买的品类中,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分列前三,计划购买这三个品类的用户占比依次为60%、58.4%和51%;食品饮料和3C数码家电则排在第四、第五位,计划购买这两类商品的用户占比分别有43.8%、41%。
在消费者日趋理性与冷静的消费观念下,双十一该何去何从呢?该如何应对消费者日渐改变的消费理念呢?这些问题,在今年双十一即将落下帷幕时,又摆上了各大电商平台的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