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潮·科技 > >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按关键词阅读: 小米科技 评测 小米11pro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小米最初进入高端市场的时候是小米Note 。 从现在开始 ,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精致 , 手机都完全具备了高端市场的产品实力 , 但是产品系列的连续性并没有做好 。 之后受整个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小米进入高端一直是展望未来的 。 毕竟以性价比为纲的小米 , 如果用一个品牌从高端覆盖到低端 , 在品牌实力上升之前 , 价格线长不是好事 。 自两年前Redmi独立以来 , 小米已经完全放飞了 。 作为旁观者 , 小米这两年的数字系列真的很稳定 。 比如今年发布的小米11Pro , 就产品实力而言 , 这款手机已经具备了打高端市场的能力 。
话不多说 , 下面小编带来了小米11Pro的评测 , 一起来看看吧!
外观设计按照惯例 , 我们从外观入手 。 小米11Pro机身采用金属中框和玻璃制成 , 也是目前旗舰手机的标准设计组合 , 可以为整机提供优异的质感和坚固的耐用性 。 这次11Pro推出了松风绿、幻梦紫和梦黑三种配色 , 其中幻梦紫配色是小米首次采用AG+OCO+玻璃NCVM+膜片的复杂工艺 , 多种工艺的融合也让小米11Pro兼具了AG磨砂带来的更温暖的手感和镀膜带来的更细腻的渐变效果 , 也让整机的外观部分看起来更有质感 。

小米11Pro正面搭载6.81寸大屏幕 。 虽然采用了常见的打孔方案 , 但借助四曲面设计 , 并没有破坏屏幕的整体价值感 , 明显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暖感 。 而曲面边缘滑动时 , 也很顺滑 , 没有摩擦感 。

既然是Android机皇 , 那一定要有顶级屏幕 , 而小米11Pro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 就参数而言 , 最新的三星E4材料支持P3色域、2K+超清晰分辨率、120Hz刷新率和480Hz触摸采样率 , 这些都证明了这个屏幕的出色程度 。 此外 , 辅以MIUI12出色的优化能力 , 使整个屏幕的视觉观感极为突出 。

但由于这次小米11Pro采用了5000mAh的超大容量电池和大尺寸相机传感器 , 在设计上机身厚度也比之前发布的小米11有所增加 , 达到8.53mm , 重量增加到208g(小米11厚度8.06mm , 重量196g) , 虽然重量厚度略有增加 , 但由于机身机构优化的一些设计 , 小米11Pro仍然保持着出色的手感且轻薄!
影像在影像方面 , 小米11Pro有这相当大的亮点 , 主摄像GN1这样的顶级传感器 , 1/1.12英寸的超大底 , 让它拥有了目前旗舰手机市场上的顶级影像实力 , 配上13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和800万像素的潜望式长焦镜头 , 其影像实力在3K到4K的价位段可以说是难找对手 。 话不多说 , 下面来看样张:

上图是正常模式下手持拍摄的照片 。 当时环境时环境比较复杂 , 晚上的天气 , 近处没有太阳 , 光线比较暗 , 远处正好有太阳照射 , 比较亮 , 大家可以看到小米11Pro的拍摄 , 绝对是大片的水平 。

就超广角样张而言 , 小米11Pro仍然延续了小米11的调整风格 , 在大光比的情况下 , 更倾向于保留画面的动态范围 , 整个画面的色彩对比不太高 , 相对来说会更真实一点 。 但是用超广角拍摄时 , 画面有时会有些偏黄 。 我觉得这是OTA可以解决的问题 。 希望小米不要拖太久 。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长焦 。 通过潜望式长焦摄像头 , 小米11Pro可以实现5x光学变焦和最高50x混合变焦 , 无论是上课拍黑板 , 还是在外面拍远处的景物 , 都非常好用 。

最后是夜景 , 再夜景模式下小米11Pro表现得很惊艳 。 现在小米手机夜景优化很好 , 超级夜景性能也很好 , 灯光和黑暗细节处理的很好 。 欣赏几张夜景图片 , 因为现在很多手机白天拍照都很好 , 看不到明显的差距 , 但是夜景就不一样了 ,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就明白了 。


稿源:(仗剑放光芒)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09533R2021.html

标题:小米科技|小米11Pro评测:一款堆料十足的水桶机


上一篇:荣耀|荣耀智慧屏成为国产电视行业里的“明星人物”,原因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华为|中国电信与华为获“国家级”大奖:给行业创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