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图像|扫一扫发明的前世今生

快捷方便读取信息,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关键的实用技术。今天,扫二维码已成为移动支付不可或缺的实用技术,扫二维码读取各类信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如健康状况识别,身份识别、电子凭证、公交信息、安全信息、旅游信息、网站链接、个人定位、手机应用下载、影视娱乐、包装附加信息、物流跟踪、报网互动、金融防伪鉴定、商品信息溯源、移动业务检测……等等。只要手机搭载和预安装了大量具有“扫一扫”功能的APP,如“微信”“支付宝”“携程”“淘宝”“美团”等软件,用户只要使用“扫一扫”功能识别二维码,就可以获取到二维码发出者后台服务器中的各种信息。
但很多人一直不清楚,“扫一扫”发明专利和“二维码”发明专利,是两个不同国家发明专利的实用技术。
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商业黄金期。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码的研发中。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公开了首个QRCode(二维码),QR的全称是“Quick Response”,翻译过来就是“快速响应”,包含着追求高速读取能力的研发理念。DENSO WAVE虽拥有QR码的专利权,但他们却并没行使这项权利。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项发明,如今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崛起的弄潮儿。而让二维码成为弄潮儿的,是中国的发明家徐蔚。
中国人发明了“扫一扫”
条形码图像|扫一扫发明的前世今生】2011年,徐蔚利用二维码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发明了“采用条形码图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从服务器编码(动态码)→终端扫码-解码-执行、可完成闭环交易系统的“扫码”实用发明技术。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保护的“扫码”技术,包括一维码、二维码、多维码在内的所有条形码图像。“扫一扫”采用条形码图像在移动终端与后台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的方法,实现的是对所有码制的条形码图像都能进行正确解码,并可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也可以实现在没有后台服务器的情况下,在移动终端一侧即可完成服务的提供。如果说“鼠标点一点”之于单机电脑,接入了互联网世界,“扫一扫”之于手机,则开启了全球“物联网”接入的大潮。因为有了“扫一扫”,在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上,中国拉开了与美国硅谷的差距,差距就在于美国硅谷缺一个“扫一扫”。
条形码图像|扫一扫发明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据了解,全球率先致力于“扫一扫”发明专利授权和技术应用与运营的发码行公司,已先后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中国台湾、澳门等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2017年9月5日,中国发码行公司与美国、台湾地区签约了“扫一扫”专利授权书。授权美国发码行、台湾发码行“扫一扫”技术专利,独家授权费用约7亿元人民币,且同时发码行享有美国公司、台湾公司被授权方20%股权。
“扫一扫”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和必配,手机只要搭载和安装了带有“扫一扫”功能的APP软件,如“微信”“支付宝”“携程”“淘宝”“美团”等大量软件,用户只要扫一扫码,即可摄取到码里包含的各种编码信息,同时又与对应的后台服务器完成闭环交易。当下,世界巨无霸苹果、三星、Google(谷歌)、Facebook、Aamzon(亚马逊)等各类特大型企业,都在使用“扫一扫”的接入方式。因此,“扫一扫”专利技术已被公认为是全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的链接神器。它不仅仅给商家、企业带来更多财富。同时也正在和即将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带来“采用条形码图像进行通信的”的闭环互通,其价值无可估量。
截止2019年的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支持“扫一扫”的APP软件安装已经超过40亿个,覆盖的APP开发厂商有数千万家。个人手机扫码用户数量,仅使用“微信”、“支付宝”的就累计高达15亿人,个人用户每年“扫一扫”的次数超过数千亿次,扫码支付金额接近100万亿元。
如果说互联网是由鼠标点一点来推动的,那么“移动互联网”及5G时代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则将由“扫一扫”开启。据悉,发码行正在致力于架构建立以“扫一扫”接入协议统一发码+管理中心+华为5G网络+北斗组成的一个全新的网络,通过“统一发码中心”,制定用“码”取代“IP”,摆脱以美国为互联网管理中心的网络霸权,建立同时向下兼容互联网,又“以人为本”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在这个互通互联的网络上构建一个全球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