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中国获得稀土冶炼提纯能力,是付出了代价的


【文/科工力量 柳叶刀】
上期我们聊到 , 美国政府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稀土供应链 , 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 但中方的冶炼提纯技术 , 目前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 。 这期视频 , 我们聊聊国内的稀土全产业链能力 , 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
中国是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 。 截至2018年 , 中国稀土的专利申请数量 , 已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 。 在元素周期表中 , 稀土共有17种 , 包括15个镧系元素 , 原子序数从57到71 , 在加上原子序数为21、39的钪、钇 。 中国是唯一个能够提供全部稀土金属的国家 。 国内稀土储量和产量 , 都是世界第一 , 按理说应该从出口中获利 , 但事实刚好相反 , 很长一段时间 , 中国的稀土真的是当作“土”来卖 。
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中国获得稀土冶炼提纯能力,是付出了代价的
本文插图
60年代 , 美国加尼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是最大的稀土矿 , 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 , 是全球的最大的稀土处理企业 。 西方国家将稀土生产技术作为最高机密 , 对中国实施封锁 。 我们只能低价出口最原始的稀土矿 , 在发达国家精加工后 , 再高价买回来 。 国内很多军工项目 , 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稀土金属 , 进展缓慢 。
17种稀土元素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 比亲兄弟还像 , 分离和提纯非常困难 , 一旦纯度不高 , 就影响产品质量 。 1972年 , 一个中国人开始研究稀土分离提纯技术 , 他叫徐光宪 , 当时已经52岁 。 他原本是从事核燃料研究 , 后来发现稀土金属被国外垄断 , 便转变科研方向 。 当时 , 国际上主流的分离方法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 , 但这两种方法成本很高 , 提炼的稀土元素纯度很低 , 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 徐光宪提出新方案 , “串级萃取理论” , 这一技术彻底改变中国稀土“贱卖”的局面 。 新方法在全国推广 , 中国单一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 , 国际价格跌到原来的1/4 , 外国生产商只能减产停工 。
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中国获得稀土冶炼提纯能力,是付出了代价的
本文插图
领先的稀土工业技术 , 却没有带来经济效益 。 计划经济体制下 , 徐光宪发明的新工艺 , 在全国推广 , 这是无偿的 , 没有专利保护 。 那个年代 , 科学家们都认为 , 他的研究经费是国家给的 , 研究成果该所有人共享 , 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 , 工厂都是国营的 , 技术谁用都一样 。
后来 , “市场化改革” , 私营企业纷纷涌入稀土行业 , 国有企业技术人员跳槽 , 导致技术外溢 , 私人公司生产稀土的门槛 , 大幅减低 。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 , 国内稀土也是对外开放式供应 。 在短期利益诱惑下 , 各家厂商扩大产能 , 形成恶性竞争 , 相互杀价 , 国际稀土价格暴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