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重度残障人士陷“以贷养贷”泥潭 没有面签的“借呗”,风控是否少点啥?( 二 )


为此 , 采访人员拨打了蚂蚁集团的客服电话 , 其工作人员表示 , 他们并不知道借款人范征是一位残障人士 , 15万元的借款额度则是借呗的评估系统根据借款人的使用、还款、账户资金和征信情况综合评估而来 。
由于在借呗上贷款 , 操作流程并不复杂 , 范征先后进行了几笔贷款 。 采访人员仔细查阅范征的历史贷款记录显示 , 范征与借呗的第一笔贷款发生在2016年10月28日 , 贷款金额仅为100元 。 随后又在借呗上进行了三笔小额贷款 , 都如期偿还 。
范征的初始借呗额度仅有5千元 , 但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 , 也就是2017年2月16日 , 范征的第五笔借呗贷款额度迅速提升至5万元 , 2018年则是达到了15万元 。
在范征遭遇电信诈骗 , 损失10万元之前 , 他还可以参加社会工作 , 有一些微薄的收入 。 但在患上抑郁症之后 , 范征就无法工作了 。 随着借呗贷款额度的提升 , 加上不断附加的利息 , 范征“以贷养贷”进入恶性循环 , 使得本来经济窘迫的家庭雪上加霜 。
仔细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 如果范征不能轻易获得这些高额贷款 , 也许 , 违约行为和负债压力可以提早避免 。 那么 , 互联网贷款平台究竟是如何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的?
03没有面签的贷款违约风险是否可控
对比人们经常使用的银行信用卡 , 无论在贷款额度 , 还是提额速率上 , 借呗都显得过于“高效快捷” 。 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峥对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国内并无残障人士不能申请信用卡或使用互联网贷款产品的规定 , 但债权人在向债务人发放贷款前 , 应对债务人进行完整考察 , 不仅包括借款、还款等信用方面上的考察 , 更应与债务人进行面谈或面签 , 查看身体、精神状况等方面 。 若得知债务人为残障人士 , 发卡机构或放贷机构出于该类人群出现事后风险概率偏高于常人、以及对事后风险可控性的考虑 , 发卡机构或放贷机构应给予残障人士更为合理的使用额度 , 来降低其在使用过程中因误刷、盗刷或被骗等情况所带来的事后风险 。
同时 ,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武坚也认为 , 类似借呗这样的信贷产品 , 正常情况下应该会有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评估方法 , 其本质是对借款人未来违约可能性的一种评估 , 但可能存在一定不准确或不确定性 , 这是信贷所都面临的风险 。
就上述范征案例而言 , 借呗向范征发放贷款无可厚非 , 这让残障人士享受到了与常人一样的金融服务待遇 。 但仅凭借过往金融产品的使用情况 , 便在不知道对方为残障人士的情况下发放15万元贷款额度 , 这样的风险评估是否存在很多漏洞?
相较传统贷款业务而言 , 互联网贷款应用大数据分析 , 在无抵押、无面谈的情况下 , 将贷款流程压缩至几分钟内 。 在金融创新的同时 , 违约风险也在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