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略网|蚂蚁的野心和风险


百略网|蚂蚁的野心和风险
本文插图
【百略网|蚂蚁的野心和风险】
百略网|蚂蚁的野心和风险
本文插图
最近 , 马云捅了一个“马蜂窝” 。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想”;嘲讽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 扼杀创新;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 , 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 马云的演讲激起了人们对旧金融与新金融、旧体系与新技术的争论 。 第一天 , 网友感慨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火花四溅的演讲了 , 纷纷力挺马云敢于对银行开火 。 第二天 , 舆情反转 , 指责马云外行、无知、傲慢 , 为蚂蚁上市造势不择手段 , 讽刺蚂蚁为“蚂蝗” 。 代表性的言论有“谁都可以抱怨 , 唯独蚂蚁不应该” , “过去是1%的人控制了90%的财富 , 未来是1%的人控制了120%的财富 , 因为其他人都欠着花呗、借呗” 。 可惜的是 , 舆论的噪音淹没了根本性问题的探索 。 本文以信贷货币的介入方式 , 探讨货币经济的深层次问题 , 揭示蚂蚁集团的野心 。 01 货币的逻辑马云称“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 。 什么叫当铺思维?当铺思维就是以资产抵押为信用发放信贷 。 当铺思维背后隐藏着当今货币经济时代一个关键性问题 , 那就是货币介入经济的方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 货币介入经济的方式颇为单一——商业银行主要以抵押资产为信用发放信贷 。 如今大部分货币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 , 商业银行的信贷货币建立了一个经济逻辑:“资产抵押-信贷货币-生产流通” 。 这种单一的货币介入方式以及经济逻辑是否存在问题?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 假如有一家成长性很好的科技企业 , 但是因没有固定资产抵押 , 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 初创期的腾讯就遭遇这种情况 。 另外一个人是普通白领 , 早期低价买入了一套房 , 他将其这套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一笔贷款 , 然后用这笔贷款购置第二套房 。 从直觉来看 , 现有的银行体系最起码有几点不合理:一是银行信贷只以或主要以固定资产抵押发放是不合理的 , 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却无法获得;二是银行信贷没有支持实体经济与技术创新 , 反而助长了金融投机和资产泡沫;三是先获得货币的人比后获得货币的人更有优势 , 从而造成财富不公 。 下面我用科斯定律和坎蒂隆效应来分析这个问题 。 根据科斯定律 , “资产抵押-信贷货币-生产流通”的经济逻辑没有问题 。 科斯定律说的是 , 在交易费用为零或很小的情况下 , 不管初始的权利配置如何 , 市场交易最终会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 有一个通俗的表述是资源不管被谁拥有 , 它最终都会落到使用价值最高的人手上 。 比如 , 果农种植的水果 , 最优质的往往出口到发达国家 , 次级的水果留给自己食用 。 又如 , 初恋女友倾国倾城 , 两人开始相爱 , 但以分手收场 , 她最后嫁给了一个有钱的男人(扎心) 。 回到科技企业这个例子 。 科技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 但依然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 。 比如 , 初创期的腾讯在银行碰壁 , 但IDG和李泽楷分别购买了腾讯20%的股份 , 马化腾因此获得220万美元的投资 。 科斯定律的逻辑是 , 价格是一组发现程序 。 即便最开始 , 银行只给有产者提供信贷 , 但这并不重要 。 资金永不眠 , 总是在寻觅机会 , 信贷经过“兜兜转转”最终会找到有价值的你 。 就像 , 马化腾遇到IDG和李泽楷一样 。 但是 , 科斯定律有一个前提 , 那就是交易费用为零或很低 。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极为重要 , 但又不是太严谨的概念 , 可以理解为与交易相关的一切费用 , 比如信息搜索、讨价还价、合约签署、法律监督等 。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交易费用相对较低的市场 , 比较接近科斯定律 。 在美国 , 投资银行比商业银行更发达 , 创业者即便不能从商业银行中获得贷款 , 也可以从投资银行中获得投资 。 IDG就是一家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 , 它投资了中国的腾讯、百度、搜狐、小米、美团、金蝶、携程等600多家科技公司 。 投资银行的钱从哪里来?他们的钱主要来自私人募集 , 但这些钱的源头都是商业银行的信贷 。 所以 , 商业银行的信贷不管最初发给谁 , 在平滑的市场中 , 最终会流向有价值的企业 。 但是 , 如果交易费用很高 , 情况则不同 。 科斯定律也说到 , 如果交易费用很高 , 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 , 同时市场无法达到最优效率 。 接下来 , 我们就讨论交易费用高的情况 。 在交易费用高的市场中 , 货币流通是非均衡性的 , 货币介入经济的方式以及谁最先得到货币 , 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 在经济学历史上 , 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最早系统阐述这个问题 。 坎蒂隆是一位金融投机家 , 他与约翰·罗关系密切 , 并在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危机中获得巨额财富 。 这位金融投机家以敏锐的观察 , 在《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 , 货币介入的方式不同 , 以及不同的人持有货币 , 对价格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1】 。 坎蒂隆观察到 , 货币量增加会导致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涨幅程度不一致 。 货币增量并不会同一时间反应在所有的价格上 , 这一观点不同于货币中性 。 货币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 取决于货币注入的方式、渠道以及谁是新增货币的持有者 。 这个理论被后人称为“坎蒂隆效应” 。 坎蒂隆还进一步指出 , 最先拿到货币的人推高了价格 , 对不持有货币的人构成财富掠夺【1】 。 凯恩斯在其早期的《货币论》中也指出 , 通胀会引起财富重新分配 , 而使一些阶级得益 , 另一些阶级受损【2】 。 比如 , 增发1万亿货币 , 商业银行率先给了有抵押物的房地产企业、大型企业和业主 , 或中央银行直接以购买资产的方式注入股市、债市 。 这会推高房地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 , 相当于洗劫了无产者的财富 。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或很低 , 坎蒂隆效应是不存在的 。 因为最初的信贷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 , 可能引发资产泡沫 , 风险加剧 , 资金会逐渐或快速流入其它市场 , 比如科技企业 。 但是 , 现实中 , 扭曲的金融制度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创造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 抬高了交易费用 , 阻断了货币流通 , 导致货币长期“滞留”房地产及金融市场 。 扭曲的金融制度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商业银行以固定资产为信用发放贷款 , 导致商业银行与房地产深度捆绑 , 信贷货币沦为“土地本位” 。 二是中央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原则 ,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 便出手施救商业银行和大型地产公司;同时创造巨额的“多余”货币 。 这就诱发了道德风险 , “大而不倒” , “泡沫刚性” , 投资者对房地产建立只涨不能跌的信仰 , 资金对政府建立了救市心态 。 比如 , 大疫之年 , 大规模的货币硬撑中房 , 推动美股V型反弹 。 资金重返“案发现场” , 坚守“国之重器” 。 金融通胀、实体通缩的割裂表现在一些家庭中:男人拿钱创业 , 办工厂 , 折腾几年老本亏光 。 女人拿钱买房子 , 家庭地位飙升 。 所以 , 在扭曲的金融制度和高交易费用的环境下 , 信贷货币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单一介入方式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 , “资产抵押-信贷货币-生产流通”的经济逻辑正在诱发风险:扭曲市场 , 降低效率 , 助长泡沫 , 阻碍创新 , 扩大贫富差距 , 引发社会不公 。 我们常说货币超发是财富洗劫的过程 , 其实 , 在高交易费用下的信贷货币单一介入方式中(前提) , 货币发行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洗劫 。 如何解决?02 蚂蚁的野心过去 , 解决办法主要是降低交易费用 , 让货币在市场的水平面上流通 , 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置效率 。 然而 , 这是治标之策(当然 , 也很重要) 。 交易费用一直存在 , 而且越来越高 。 中央银行不断救市 , 不断超发货币 , 给市场的裂痕越来越深 , 货币配置被严重扭曲 。 有没有治本之策?治本之策是重塑银行体系 , 改变过去单一的货币介入方式 。 如何改变货币介入方式?除了固定资产可以创造信用 , 还有什么可以创造信用?商业银行的信贷 , 除了发放给有产者 , 能否发放给无产者?商业银行是否存在风险?马云给出的办法是大数据创造信用 , 他说:“抵押的当铺思想 , 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 。 我们必须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 , 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 , 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 , 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 , 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 , 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 。 ”当铺思维下的商业银行 , 以固定资产抵押创造信用 , 靠赚取利差生存 。 由于非竞争性因素 , 中国商业银行在利差中“躺赢” 。 2019年 , 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前四名依然是四大行 , 四大行利润之和接近1万亿之巨 。 过去十年 , 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长期在1.7%以上 , 年化贷款利率则在4.7%以上 , 利差3%左右 。 但是 , 商业银行不是信息中介、撮合中介 , 而是信用中心 , 最核心的职能是信用创造 。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信用创造 , 是最简单、最原始、基于统计学的信用创造 。 真正的信用创造是基于大数据 , 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资产负债、交易流水、业务合同、信用资产等结构性数据以及大量的结构性数据 , 为客户创造信用 , 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 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创造 , 商业银行可以将信贷发放给房地产公司、有产者 , 也可能将信贷直接发放给科技企业、无产者 。 大数据银行促进了货币资源的高效配置 。 大数据回归了信用创造的正途 , 回归了信用货币的本质 。 信用货币当以信用为本位 , 而不是以房地产为本位 。 何为信用?信用 , 即数据 。 信用数据分两部分:一是固定的、现成的、静态的资产数据 , 如固定资产、家庭收入等;二是动态的、预期的大数据分析 。 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信用数据 , 但不是绝对可靠的 。 固定资产价格有涨有跌 ,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 资产价格暴跌 , 资产信用坍陷 , 引发债务螺旋 。 如2008年正是由美国房地产的资产信用崩盘 , 而引发金融危机 。 所以 , 动态的、预期的大数据分析更为重要 。 为什么商业银行不搞大数据信用创造?严格来说 , 世界级商业银行在数据分析及建模方面已经相当出色 。 但是 , 与互联网的巨头相比 , 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存在天然缺陷 。 商业银行存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 , 即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 但是缺乏动态的非结构化数据 。 所谓非结构化数据 , 是指不规则的、不完整的、没有预定意义的数据模型 , 以及不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的数据 。 什么意思?比如 , 你在****上某个段落停留的时间 , 在百度搜索框中胡乱输入的关键词 , 在淘宝上逛店铺的种种痕迹 。 这些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 , 而非结构化的数据占据了大数据的80%以上 , 甚至更多 。 这些数据被保存在互联网巨头的中心化数据库中 , 互联网巨头经过算法可以让这些散乱、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焕发“生机” 。 过去 ,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主导 , 还是大数据主导 , 存有争议 。 其实 , 互联网巨头的大数据分析 , 对商业银行构成降维打击 。 我举个例子 , 假如陈凯歌和尔冬升在天猫上每个月的消费金额都是5万元 , 两位都是使用招商银行支付 。 在招商银行的数据库中 , 只有两位的购买金额、次数等结构性数据 。 在天猫平台中 , 不仅存有金额、次数等数据 , 还有具体购物数据以及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 。 接下来 , 我们看招商银行和蚂蚁科技如何给陈凯歌和尔冬升发放信贷 。 仅凭银行存有的结构性数据 , 招商银行是无法给这两位提供差异化的信用数据和信贷额度 。 招商银行只能使用过去的办法 , 通过资产、流水等状况来进行信用识别 。 蚂蚁科技则可以利用算法识别出这两位的购物偏好、购买动机、真实购买力 , 还能预测购买时间和收入变化 , 从而给出差异化的信用数据 , 提供不同额度的信用贷款 。 比如 , 其中一位最近半年购买高价商品的比例下降 , 购买奢侈品显得更为犹豫 , 生活必需品的比例增加 。 尽管每个月的消费金额还是5万元 , 但大数据可能判断 , 这位的收入状况可能趋紧 。 当然 , 算法要比我的描述更加出色可靠 , 要不然怎么做到大数据杀熟 。 P2P平台之所以失败 , 是因为他们像商业银行一样没有掌握大数据 。 只有像阿里、腾讯、京东这类平台 , 才具备大数据银行的能力 。 “让该拿到信贷的人拿到” , 大数据银行改变了现有单一的货币介入方式 , 也改变了现有的货币经济逻辑 。 这就是蚂蚁的野心 。 但是 , 如果中央银行持续拯救房地产和金融市场 , 大数据银行即使将信贷发给科技公司 , 依然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金融市场 。 “资产市场通胀 , 实体经济通缩”的两极格局无法改变 。 所以 , 重塑银行体系的关键是重塑央行体系 。 蚂蚁能否效仿Facebook直接成为中央银行 , 发行数字货币?自比特币问世以来 , 技术极客们渴望以数字货币、无国界的分布式网络 , 挑战传统央行系统 。 Facebook推出的稳定币Libra , 彰显统治野心——“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 ”这个金融基础设施指的是无国界的中央银行和全球数字金融体系 。 当今世界 ,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尤其是法币制度的冲突越来越严重 。 非主权货币及跨国支付网络 , 是经济全球化往纵深发展的必要条件 。 这是数字货币出现的法理基础 。 在中国 , 蚂蚁不可能成为Facebook , 更不可能发行货币 。 中央银行正在测试央行数字货币 , 这一数字货币与分布式毫无关系 , 其主要功能是追踪 。 在追踪的基础上 ,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 更何况 , 中国正修改银行法赋予央行更大的权力 。 但是 , 大数据银行依然具有重塑央行体系的价值 。 03 赢家的敬畏我曾经在《全球经济通往计划之路》探讨过重塑央行体系的问题 。 在文中 , 我使用了威廉姆森的理论 , 指出货币发行不能完全交给自由市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 , 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控制 。 (看过的可直接跳到以下第九段)威廉姆森是科斯理论的杰出继承者 。 他认为 , 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两大人类的共性 , 还有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的程度和交易的频率这三种特定交易 , 各类市场都存有不同的交易费用 , 因此应建立不同的资源组织方式 。 如餐饮交给自由市场组织 , 自来水交给政府组织 。 货币市场更符合威廉姆森所描述的中间状态:即自由市场与公共机构内部化合作 。 具体来说:央行是公共机构 , 负责确立货币制度 , 掌控货币发行规则 , 监管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是私人机构 , 负责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 。 货币制度是公共用品 , 货币是私人用品 。 如今的货币经济中 , 大部分货币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 。 央行应该将货币的发行权交给商业银行 。 因为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 , 由自由市场决定 , 才是最有效率的 。 较接近(只能说接近)这一模式的是香港的银行系统 。 香港没有央行 , 香港金融管理局扮演了监管角色 , 确定货币发行规则 。 当然 , 香港金融管理局保留了对货币市场干预的权力 。 香港金融管理局采用百分之百外汇准备金发行机制 。 汇丰、渣打、中国银行(香港)三家商业银行向金融管理局缴纳一定数额的美元 , 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后 , 才能增发港元现钞 。 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压力、市场商誉及强力监管 , 会对每笔贷款都慎之又慎 , 不敢大规模释放信贷货币 。 这符合奥派的商业周期理论 , 让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趋于一致 , 抑制货币滥发 , 降低金融风险 。 但是 , 为什么各国的中央银行严格掌控着货币发行权?不放心将信贷供应量和利率完全交给商业银行和自由市场?这就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大数据缺陷造成的 。 根据上面的分析 , 传统商业银行不具备互联网平台这一级别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 信贷失控的风险非常高 。 因此 , 保守的商业银行主要以固定资产为抵押发放信贷 , 而创新的商业银行往往在危机中阵亡 。 如果蚂蚁军团加入 , 能让货币回归自由市场吗?蚂蚁基于大数据发行和创造信用 , 可以更有效的配置货币和防范风险 。 当然 , 蚂蚁现在还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 , 它更多地是利用大数据优势与银行合作 。 不过 , 理论上 , 大数据银行可以胜任货币发行权 , 合理地调节信贷供应 , 使得利率水平接近于自然利率 。 所以 , 大数据银行可以重塑央行体系 , 让货币重回自由市场 。 这是蚂蚁可以想象到的野心 。 但是 , 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 蚂蚁可能也存在 。 在交易费用高的市场中 , 蚂蚁的大数据也可能失灵 。 比如 , 一些低收入者在京东和支付宝两个平台来回倒钱还贷 , 以防止信用违约 。 但是 , 京东与支付宝的数据不共享 , 彼此并不知情 。 这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 。 这类用户一旦在京东上违约 , 支付宝这边也随即违约 。 所以 , 大数据分析比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更强 , 但是大数据也有风险 。 蚂蚁的另一大风险是垄断 。 与马云同台的一位财政官员表示 , 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 , 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 , 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 这里的垄断有两点:一是特许经营权 , 一些领域的经营权连腾讯也不具备;二是对私有数据的垄断 。 蚂蚁最大的优势是大数据 , 但是大数据中的个人数据并不属于蚂蚁 , 它是10亿用户的私人资产 。 蚂蚁无偿地利用私人数据获得金融优势 , 同时有可能引发市场扭曲 。 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确实是借贷业务 , 占其总收入的39% 。 蚂蚁主要收取的是借贷产生的技术服务费 , 但其费用也是源于银行的利息分成 。 因此 , 有人从道德角度批判马云 , 嘲讽蚂蚁为蚂蝗 , 靠放贷收取海量用户的大量利息 。 这种批判有些“道德绑架”的味道 , 并未理性地指出问题的根本 。 我在《算法 , 即剥削》指出 , 平台凭借对个人数据的垄断 , 成为信息的绝对优势方 , 容易对信息劣势方构成降维打击 , 最大限度地攫取每一个用户的“交易剩余” , 全民财富向平台所有者集中 。 这就是网友调侃的“未来是1%的人控制了120%的财富 , 因为其他人都欠着花呗、借呗”的真实逻辑 。 如果个人数据的产权无法私有化 , 那么将货币发行权交给大数据银行那是灾难性的 。 大数据银行可以将利用数据优势消灭或控制商业银行 , 垄断货币发行权 , 操纵市场利率 。 所以 , 大数据银行重塑央行体系的前提是 , 解决数据私有化问题 。 垄断私有数据 , 是如今全球互联网巨头共同面临的问题 。 Facebook因此接连遭受美国官方的调查 , 谷歌最近也遭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起诉 , 其中一项指控是“消费者被迫接受谷歌的政策、隐私保护和对个人数据的使用” 。 如果蚂蚁在美国上市 , 同样可能面临个人数据方面的调查或指控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蚂蚁之所以能成为“蚂蝗” , 根本上是因为吃尽了10亿用户的私人数据红利 。 如果数据私有化 , 蚂蚁还是这只万亿市值的大象吗?近些年 , 数据私有化运动兴起 , 个人数据问题在技术上和法律上都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 Facebook推出Libra , 也是在探索利用分布式技术解决个人数据问题的可行性 。 只有在分布式的系统中 , 个人数据产权属于私人 , 所有者可以在监管规则下选择无偿地贡献数据 , 或有偿地交易数据 , 如此大数据专家舍恩伯格主张的数据交易市场才可能形成【3】 。 只有数据私有化和数据交易市场兴起 , 互联网平台、商业银行和金融企业才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竞争 , 商业银行可以在数据交易市场中购买数据 , 从而建立大数据优势;个人也才能与平台公平博弈 , 不被“剥削”、“杀熟” 。 所以 , 大数据银行可能重塑商业银行体系 , 改变信贷货币单一的介入方式 , 让货币配置更有效率 , 重构货币经济的底层逻辑;同时 , 大数据银行还可能重塑央行体系 , 推动货币回归自由市场 。 最后 , Facebook的Libra是一种艰难而有益的尝试(尽管失败的概率极高) 。 央行的公共监管角色被全球社会性组织替代 , 其社区宪法的效力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 它是大数据银行重塑央行体系的最高级别 , 也是全球社会化自治的一种试验 。 但是 , 这一切的前提是个人数据私有化 。 这就是赢家的敬畏 。 参考文献:【1】商业性质概论 , 理查德·坎蒂隆 , 商务印书馆;【2】货币论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商务印书馆;【3】大数据时代 ,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浙江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