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出版权是啥怎样解读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

这份文件号称“实施细则”,但一点也不细,用的都是“支持”“继续支持”这样的大词。估计还会有“关于细则的细则”,但是否公开则不好说。对于“专项出版权”,不少人都在打听,比较一致的理解是该出版权只“面向境外市场生产销售外语出版物”,而不能在境内出版,换句话说是“对外出版权”,内外有别。申请程序还需要等待配套文件。这份细则依据的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在实践中效果很差。由于本届政府承诺的上半年出台开放民间投资相关实施细则大限已至,近两个月中央各部门密集批出文件,比如发改委、商务部等13个部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文化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但业界普遍的看法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多是应付差事,真正有实质意义的不多。考虑到新闻出版总署还涉及到意识形态管理,这份实施细则的突破性更是有限。
■网友的回复
中国对出版行业实行严格的控制,最常用最好用的措施当属书号管理办法,只对国家审批成立的出版社发放书号,书号几乎等同于出版权。民营出版商做得再大,也不能申领书号,等于没有出版权。
民营出版商靠着机制灵活、资本雄厚,能拿到高水平的书稿,能构建能力较强的发行网络,但是想出书,只有和国有出版社合作。说是合作,其实就是花钱买书号,美其名曰“缴纳管理费”。如此一来,民营书商根本不能和国有出版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前几年,出版行业管理较为宽松,事实上实现了书号不限量供应,一个五十人的地方出版社,一年居然出书上千种,大量的书号都被用来“合作”了,民营书商是其中的大买家。书号本身几乎没有成本,出版社为了竞争,书号竞相降价,很多社的书号只卖大几千块钱。有实力的民营书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拿到的书号更便宜。书商出书,最起码比出版社高一个书号的成本,书号便宜,靠发行能够覆盖成本,好书会有不差的利润。
【专项出版权是啥怎样解读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 可是,去年以来,国家开始严控书号的总量,每个出版社都出现了书号危机。国家的本意,是让出版行业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实现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型。国家用意良好,但是结果是造成各家出版社的书号纷纷大涨价,据说目前最少三万以上。民营书商一本书凭空高出三万元的成本,得买多少本书才能覆盖这一成本?我的看法是,最近几年,实力不强运气不佳的民营书商,估计会倒闭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