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凤凰网|IET大咖齐聚RPG 2021,探索“碳视角”下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中国 , 北京 2021年10月 27 日 ——10月14日至15日 ,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第十届可再生能源发电国际会议(简称RPG 2021)在北京成功举办 。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毕天姝教授和IET 国际运行总监Ian Mercer 先生代表主办方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 欢迎来自十一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可再生能源学者注册参会 。 通过在线直播 , 3000多位专业观众参加了会议 。
会议首日上午的主论坛由RPG 2021技术委员会主席、华北电力大学刘永前教授在线主持 , 多位来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演讲 , 内容涉及风电机组技术、海上风力发电、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并网等热门话题 , 为可再生能源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奉献了真知灼见 。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和前景》的主旨演讲 , 他在演讲中分享了近年来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显著成绩 。 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 在中国具有输电距离短、消纳方便、效率高的明显特征 , 加上我国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优势 , 发展海上风电将成为未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选择 。 不过 , 我国发展海上风电也并非是一路坦途 , 刘教授指出:在我国 , 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着投资成本高、技术精细化不够、技术尚未自主化、运维手段不够完善等诸多挑战 , 并且还存在着‘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的发展瓶颈 。 要应对以上挑战和克服发展瓶颈 , 需要行业从风电机组、海上输电、海洋工程和运维技术等海上风电重点技术领域入手 , 不断攻坚克难 , 持续研发前沿技术 , 这样才能激发海上风电的巨大潜能 , 充分发挥海上风电对中国能源转型起到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
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风能研究所所长、风能系统教授Simon Watson先生也表示 , 在《巴黎协定》将2050年设置为净零排放目标的大背景下 , 风力发电需要更大规模的发展 。 而为了实现零碳目标 , 部署在近海岸的风力发电总量将增长至现在的八倍 。 在这个过程中 , 需要在研发可循环利用的风电机组材料、更加先进的控制技术、探索更轻型的传动系统等领域不断创新 , 才能从容面对风电行业发展带来的等诸多挑战 。
如何进行电力系统转型 , 从容应对行业挑战 , 充分激发行业潜能?会上 ,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康重庆教授分享了全新的观点 , 为电力系统转型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 他在《碳视角下的电力系统转型》主旨演讲中谈到:‘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发展战略 , 实际上为电力碳中和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 。 那就是以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为抓手 , 构建以新能源为发展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 从这一观点出发 , 我们不仅要深化理论基础、积极研发核心技术 , 更要以碳中和目标倒逼 , 完成从电视角向碳视角的转化 , 而这正是行业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 。
针对以上挑战 , 他认为从碳视角出发 , 不仅需要形成电力系统碳排放分析与优化的基础理论方法 , 同时还要审视电力系统的碳计量技术与规划、运行、交易方法 。 在电力系统转型的过程中 , 可以从碳计量与碳追踪、碳规划与碳轨迹、碳减排与碳优化及碳市场与碳交易四个不同角度出发 , 来审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机遇与挑战 , 最终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国家电力系统转型做出贡献 。
在《未来零碳电力系统规划、平衡和稳定性面临的挑战》的主旨分享中 , IEA Wind Task 25(大规模风电电力系统设计与运行工作组)运营负责人Hannele Holttinen博士高度看好风能与太阳能的未来发展前景 。 她认为:在未来的零碳能源系统中 , 风能和太阳能将做出巨大贡献 , 成为系统的骨干电源 。 报告中阐明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变频器给未来异步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的技术问题 , 也总结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频率、惯量支撑、故障穿越等技术领域已经积累的规划和运行经验;相信能源转型和数字化将带来灵活性 , 能够解决未来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 。
为了减少碳排放 , 全人类必须共同行动起来 , 不断探索高效、可靠、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 。 IET期待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行业伙伴、专家学者加入 , 为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贡献力量 。 如果您还希望了解更多有关RPG 2021的内容 , 欢迎您登陆IET官方活动网站进行查询 。 我们期待在下一届RPG大会再次与您相见 。
稿源:(凤凰网)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2O342U2021.html
标题:凤凰网|IET大咖齐聚RPG 2021,探索“碳视角”下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