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所说的「(某某学科)专业」是指啥为啥称为「专业」

我理解,中国的大学的专业是指按培养某方面专门而设定的一套培养计划,因此一般来说没有副修这样的说法,只有主修,主修就等同与专业。以下纯复制粘贴百度百科:薛国仁、赵文华通过整理教育论著,将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专业的定义归为以下四类:(1) 《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性的定义,说明了专业划分的依据,兼顾了中国、苏联与美国的特点,缺憾是不太明确,不是一个精练的定义。”(2) 《教育管理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个定义基本与《辞海》的解释一致,认为专业是一种学业门类。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种解释只强调了社会分工需要对专业划分的重要性,忽视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事实上专业与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周川“专业散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2.1)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从广义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薛认为,“视专业为教育基本单位,比较符合事实,更有利于指导实践,但没有涉及到专业划分的依据。”(4)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的定义是: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在谈到课程时,其中也就包含了这种组织形式。薛认为,“用课程定义专业,揭示了专业与课程间的本质联系,比较符合美国高等学校中的专业的事实,但作为专业的定义来讲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薛本人综合以上专业定义的优缺点,自行设置了一个定义: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既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属性,又具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
■网友的回复
其实就是指major,只是习惯说法罢了。至于「我主修计算机科学,副修数学」,我们一般称之为第一专业、第二专业。
■网友的回复
专业算是major么。。。我们这边的对应是专业——specialist, specialized in...主修——major辅修——minor主修貌似只需要20个学分就能弄下来一个,所以北美毕业的才会经常有双主修啊,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可是你见过几个双专业的。。。貌似一个specialist要30还是40个学分。因此两主,或者一主两辅都是可以的,但是专业最多也就能做到专业加一主,一般是牛人,或者好学点儿的也就是一专业一辅修。刚刚毕业两年多,趁这些东西还记得。。给大家做个参考。。数字上可能有一些偏差。。。。主要是个大概的意思吧。。。这几天如果能去学校附近的话我会去拿一本细则具体修改一下数字。——————————————————更新分割线——————————————————@贺司衡请问那边的学分是如何规定的?有什么可以参考的资料么?比如大类基础课:近代史,思修,马原,毛概加一起远超10学分;数学课程20+学分;英语课程16学分。我们也绝不可能说『我是某某专业,主修高等数学,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通用英语』吧^=_=^回复别的学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貌似美国是不一样的。我这里只就多伦多大学的体系大概说一说。首先是学分。一个学期,也就是四个月的课程是0.5个学分。一个学年的课程是1个学分。从课业量上来看分专业而异。商科或者社会等等的课程可能一周三个小时的lecture,不具体安排实验或是助教辅导。工程系或者CS的课相比之下,同样的学分每周有可能会多出来两个小时的实验和一个小时的助教辅导。当然并不代表商科或者社会学的课就更轻松,往往也是需要很多的课下阅读的。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课程的强度。我之前说了四个月的课程是0.5个学分,但是还是有四个月的课程只值0.25个学分的情况存在的。很简单,四个月不变,每周上课的时间减半。不过这个情况很特殊,也很少见。其次是专业要求。每个specialist/major/minor都有很详细的达标要求。以我上过的经济学辅修为例。1. 数学1.0个学分。要求至少是130以上的课程(具体的课程代码我已经不记得了。随便用一个,理解为主吧)2. 3.0个经济学相关的学分,其中至少要有1.0个学分来自大三,或大三以上课程。因此总共是4.0个学分,能够修完一门辅修。第三个是一门课的prerequisite。除了大一的课程以外,很多其他的课都是有注册要求的。例如统计学应用可能需要统计学入门,大二的微积分需要大一的微积分等等。不仅仅是学过,并且通过某门课程作为注册要求,有些课程,尤其是比较好的课程,可能还要求前面某门课程达到某一个成绩,例如上70上80之类的。所以拿我自己的经济学辅修举个例子数学专业1.0个学分,用工程系的数学秒掉。不用上(才没有鄙视商科的数学呢)经济学大一课程ECO100 经济学初步,一年课程,1.0学分经济学大二课程ECO206 中级经济学, 一年课程,1.0学分, ECO100为prerequisite经济学大二课程ECO220 经济学统计, 一年课程,1.0学分,ECO100为prerequisite注意220是一门统计学为主的课程。因此可以用达到标准的两门统计学课程抵掉。例如:按照规定,STA257+STA261\u0026gt;ECO220。也就是说我可以不上ECO220,而选择上STA257与STA261,系里会等同认为我通过了ECO220。而我自己因为有0.5个工程系的统计学学分。所以我只是上了一门STA261。就达到了ECO220的要求。这里ECO220本身是一门我不需要的课程。但是是很多大三经济学课程的prerequisite。因此才把这门的学分补上。经济学大三课程ECO358金融经济学I, 半年课程,0.5学分,ECO220为prerequisite经济学大三课程ECO359金融经济学II, 半年课程, 0.5学分,ECO358为prerequisite至此,向经济系提交申请。核准后,经济学辅修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