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七岁商汤的坚持与守望


商汤|七岁商汤的坚持与守望
文章图片

商汤|七岁商汤的坚持与守望
文章图片

商汤|七岁商汤的坚持与守望


上周五 , 商汤官方微信号发布了一篇庆祝商汤成立7周年的推文 。 老冀不禁感慨时间过的真快 , 转眼间商汤已从一支小团队长成为五千多人的企业 。 回顾过去这段生机勃勃的人工智能发展期 , AI大步从实验室走出来 , 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去 , 逐渐从创新体验演变成各领域智能化转型的刚需 , 有成功 , 有失败 , 有期待 , 也有质疑……
2014年 , 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一支研究团队发布了名为DeepID的人脸识别算法 , 在 LFW 数据库上准确率高达 99.15 % , 首次超过了人眼识别能力 , 在AI学术界引起轰动 。
几个月之后 , 这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创办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 名为:商汤科技 。
七年之后 , 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 这家公司能够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 。
2021年8月 , 商汤科技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 招股书中引用知名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统计 , 按照收入来计算 , 商汤已经是2020年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 。
截至到2021年上半年 , 商汤软件平台的客户数量超过2400家 , 包括超过25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119个城市、超过30家汽车企业 。 此外 , 商汤的软件还应用到超过4.5亿部手机和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当中 。
不过 , 商汤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 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股权激励”等因素成本 , 商汤2018年-2021年上半年调整后亏损28.6亿元 。
如今 , 如同此前人类发明的轮子、三桅杆帆船、蒸汽机、汽车、电脑、互联网等技术 , AI已经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26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 GPT) , 引来各大科技巨头和众多创业公司争相折枝 , AI行业似乎有陷入内卷的趋势 。 此时 , 正在迎来“七年之痒”的商汤 , 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下面 , 老冀就从三个方面 , 谈谈对这家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创业公司的观察 。
AI大装置 , 是人工智能从“专用”到“通用”的抓手?“有多少智能 , 就有多少人工 。 ”过去这几年 , 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AI从业者的梦魇 。 从动用成千上万的人工做数据标注 , 到为每一个项目配备数以百计的算法工程师 , 把很多所谓的AI软件公司做成了人力密集产业 , 从而陷入无法实现规模盈利的泥潭 。
既然AI被称为“通用目的技术” , 为什么不能开发出一种通用的AI技术解决方案 , 解决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 , 在智慧城市当中 , 只需要一套AI技术 , 既能够解决刷脸支付这种高频的应用场景 , 也能够应对防火、防汛这种可能一年只有几次的需求?
脱胎于学术实验室的商汤 , 在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 , 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研发 , 并且从AI的三要素(大数据、算法、算力)同时发力 。
2016年 , 商汤开始挑战大参数模型 , 并将SenseNet人工神经网络做到了1000多层 。 而随着模型参数越来越大 , 算力又出现了瓶颈 。
从公司创立伊始 , 商汤就选择自主研发深度学习平台、筹建算力中心 , 其发展多年陆续在全国主要区域建设了20多个超算集群 , 服务于算法生产和训练 。 目前 , 位于上海临港、投资56亿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AIDC)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 预计2022年初投入使用 , 设计算力为每秒3.74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 或将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 。
在大数据、算法和算力三个层面都取得阶段性布局之后 , 商汤的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 AI大装置顺势浮出水面 , 有外界称其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粒子对撞机” , 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拆解和碰撞 , 深入挖掘潜在价值 , 打破认知和应用的边界 。
SenseCore , 代表了商汤过去7年对打磨底层技术的一种把握 。
SenseCore建立在大规模超算、海量数据处理及数据脱敏技术、开发人员的共享平台及生产工具三大支柱之上 , 能够对最新的超大人工智能模型实施训练 , 以实现其高性能及高准确性;还能够低成本生产特定场景人工智能模型 , 实现模型升级的规模经济;此外 , SenseCore还拥有行业领先的自动机器学习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