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伐|从“武力征伐”到“消极防御”,明朝对蒙元作战思想逐渐演变

元朝统一后为了统治广大的疆域,采取民族压迫的政策,特别是到了元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起义的地点是元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赋税重地,而在一百多年的统治中,蒙古族丧失了游牧民族的气概,蒙元的统治岌岌可危。当此成就大业之际,朱元璋以“民族大义”作为号召,举起“正义战争”的旗帜,最终颠覆了元朝政权。
征伐|从“武力征伐”到“消极防御”,明朝对蒙元作战思想逐渐演变
文章插图
1368年,徐达率领北伐军攻陷了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北遁塞外。此时元朝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全国性政权,但是仍然对明朝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在明朝前期,朱元璋和朱棣对北元依然以军事打击为主。明朝初期的长期战争虽然削弱了北元,但是也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后来的明朝皇帝对北元采取怀柔政策,稳守反击,直到土木之变后,明朝内部统治矛盾激化,开始了消极防御的对元作战方针。一、武力征伐:自南向北的明统一战争朱元璋在元朝的残暴统治下揭竿而起,其目的就是以暴力推翻腐朽的元朝政权,因此在其政权创立初期,对元朝的斗争是以武力征伐为主的。在削平南方群雄的过程中,朱元璋是以水军取胜的,但是他知道,在北方地区与元军作战,必须以步、骑兵为主,因此在北伐战略决策中,他拒绝了“直捣大都”的方针,而是采取逐步推进的方针。为了弥补骑兵的不足,解决骑兵的马匹问题,朱元璋在建都应天时,就长江两岸六府二州民间养马,洪武六年设太仆寺于滁州,统于兵部。在明朝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明军的骑兵力量不断发展,虽然仍不能与元朝骑兵相抗衡,但是此时的明军采取用舟师补骑兵不足的作战方法,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洪武元年,徐达由山东进攻河南时,引舟师泝河趋汴梁。同年进攻北平,徐达部队驻扎在临清,派遣傅友德开辟陆地通道接应陆军,顾时浚疏通河流接应水军,水陆两军向北平进发。在明军的打击下,元军大败于河西务,元顺帝北逃,元朝覆灭。在明朝政权建立后,为了取得对全国的控制权,朱元璋动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以军事征伐形式来打击元朝,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二、明初对元残余势力的进攻元朝灭亡之后,北元的实力尚存,他们与居住在蒙古草原的部落如瓦刺、鞑靼联合在一起,不断地袭扰明朝边境,掠夺人民以及财富,长期与明朝处于对立的地位。明初为了解除北方威胁,对这些蒙古残余势力采取了稳扎稳打的进攻方阵。从洪武元年到永乐二十三年的五十多年间,明太祖曾八次大举北征,明成祖也曾经六次亲征,企图一举歼灭北元残存实力,肃清漠北。另一方面,为了防备北元的侵扰和抢掠,明朝也不断修筑,巩固边防,同时也将其作为进攻的基地。洪武二年,明太祖令徐达,在山海关、居庸关修建了三十二处隘堡。洪武二十二年,平定纳哈后,朱元璋建立了大宁、福余、朵颜三个卫,后来又在东胜以及大同各设立五个卫。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北部边境防御,朱元璋命令自己的儿子,辽、宁、谷、燕、代五个王爷统兵备边,加强北部边境防御。洪武、永乐时期对蒙古的进攻,由于塞外作战条件恶劣,再加上明代始终没有建立起足够的骑兵力量和运输力量,因此不能取得战场上的主动。面对蒙古骑兵的高度机动,明朝只能希望以优势力量寻求决战,但是却少有成效,甚至损兵折将。三、仁宣时代的稳守反击由于永乐年间频繁用兵,北征蒙古,南平安越,大兴土木,虽然当时的明朝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时期,但是人力物力消耗巨大,人民负担沉重。仁宗即位后,采取“与民休息”的国策,在国防方针上也开始转攻为守。等到宣宗接过仁宗的接力棒后,蒙古部落的后裔鞑靼由于成祖的多次打击,再加上被瓦刺所败,处于崩溃的边缘。明朝一些将领请求乘机攻灭鞑靼,宣宗都不准许,并说“国家之盛,本于休养生息。而衰弱必由于土木兵戈”。宣德二年,明朝停止在交趾用兵,同时撤回军民官吏,放弃交趾。宣德五年,因为开平势单力薄,不好防守,将开平卫转移到独石。此时,明帝国的北部边防收缩,大致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及其以西。仁宣时期,明朝虽然已经基本停止了对北方的进攻,但是仍然不时主动出击。宣德三年,宣宗亲率精骑三千,出喜峰口,在会州击败兀良哈哈部万余人。在战术上,因为采用以关隘为基础的据点防御,蒙古骑兵经常利用空隙突击骚扰,而各城寨据点,也经常派兵出击,这时双方的斗争基本为小股遭遇战。四、“土木堡之变”后的消极防御和“边墙”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