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

我国古代的皇家陵墓由于在皇帝去世后,陪葬了很多金银财宝,所以大多数都被盗过,除了秦始皇陵外,从汉朝的诸多帝陵到清朝的东、西陵等或被官方或被民间高手盗过墓。
但令人奇怪的是,唯独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却很少被盗,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难道明十三陵中暗藏了比秦始皇陵还高深的机关吗?
明十三陵指的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葬入思陵为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的十三座皇帝的陵墓。

帝陵|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
文章插图
明十三陵在明朝就很少出现被盗,主要是得益于明朝的历代皇帝们对其先祖的特殊保护。
明朝时,每修建一座帝陵,都会设一队士兵看守陵墓。到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设立昌平镇,并在昌平镇驻守了上万的部队,这样一来,既起到了护佑京师的作用,又加强了守卫帝陵的力量。
当时镇守昌平的总兵,还在各个帝陵外设置了神宫监和祠祀署等内外官员,作为陵寝的管理人员常驻陵下实施管理。因此,明朝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帝陵墓室不可能被人盗掘。
到明朝灭亡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急于攻击北京城,推翻大明王朝,他在攻打昌平镇时,仅仅烧毁了定陵(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上的一些建筑,并没有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帝陵|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
文章插图
到了清兵入关后,满清政府为笼络中原的汉人,他们对明代的这十三座帝陵不仅没有破坏,反而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 帝陵|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从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开始,即顺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间,各陵设有守陵太监(又称司香内使)。
雍正二年(1724年),满清还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简王的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为一等候,令其世世代代负责明十三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
满清作为一个关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其统治中原近300年的时间里,认真地保护了前朝的帝陵,明十三陵能完整地保护到现在,说满清立下首功也不为过吧?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将明十三陵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对象,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后裁革陵户,改设明陵警察所专门对明十三陵进行保护。

帝陵|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
文章插图
由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都对十三陵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除了靠外的思陵(崇祯帝)在民国年间被盗过外,其他的十二陵都没有被盗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