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没有改变|清风典历 圣人之治

大家好,我们的扎克来说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果没有改变|清风典历 圣人之治
文章插图
不懂得治国的人,一定会说:“不要改变古制,不要改变常规。”改变与不改变,圣人是不会听取的,不过是治理国家罢了。然而古制改不改变,常规更不更替,在于古制常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伊尹如果没有改变殷法,姜太公如果不改变周法,商汤和周武王就不会统治天下。管仲如果没有改变齐法,郭偃如果没有改变晋法,齐桓公和晋文公就不会称霸天下。但凡难以改变古制的人,都是害怕破坏百姓的安乐生活。不改变古制的人,是在沿袭国家混乱的轨迹;迎合百姓的心意,是听任奸邪产生的行为。百姓愚昧不知道祸乱,君主懦弱不知道改革,是治国的失误。变与不变自古以来,圣人治国都有自己的法则,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认为应以“仁义”治天下,韩非则推行严苛的“刑名之学”来治理国家。国家的制度与常规是否可行,在于君主对当前形势的清晰认识,也就是君主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定夺。因此韩非说:“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变”与“不变”,全看明君贤人如何权衡,而能大刀阔斧改革之人,盖因时局之下变法为最好出路。就如伊尹、姜太公,若无他们,商汤、周武王便不会一统天下;若无管仲、郭偃,齐桓公、晋文公便不会有霸主之业。因此《商君书?更法》有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鞅本身就是一个改革者,他的变法政策是在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之下提出的,是有助于当时秦国的内外困境,这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商鞅之所以能够实行变法,更在于秦孝公想要励精图治,不遗余力地支持变法。可见,治国在于要审时度势,认清状况,一味地遵循古制古法并不一定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而《汉书?循吏传序》中记载:“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因循守旧,沿袭旧制,只能无所作为。而作为君主更应该懂得变法的重要性,尤其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一味效仿,不思改革,终究是毫毛斧柯。治国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如此,都要学会变通。《孟子?离娄上》就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男女授受不亲”是古代礼制中重要的一条规定。但淳于髡问孟子:“嫂嫂溺水,则援之以手乎?”这绝对是一个令人进退两难的尴尬问题,然而孟子回答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以“权变”来解释礼的灵活性,显示出他高超的应变能力。礼制固然需要遵守,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处理事情既要有原则性,又要能灵活变通。“变”与“不变”,结果不同,全看如何抉择。也只有通权,才能达变。(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