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话|靖海清光话顺济



光话|靖海清光话顺济
文章插图

光话|靖海清光话顺济
文章插图
文/陈鹏鹏
在丰泽区东海蟳埔顺济宫大殿上方,悬挂着一方“靖海清光”的金字匾额,这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来宫敬奉的题匾。
蟳埔地处江海交汇之所,这里港深风静,地理位置浑如天然造就,出洋泛海贸商的船舶,以及远航满载而归的捕鱼舟楫,常寄碇停泊于此,千百年来成为泉州湾的重要门户。明天启七年(1627年)泉州知府王猷建铳台于此地,当时枪城周墙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城楼上点燃灯火,能为泉州港商船夜间出入导航,同时设一关卡驻兵检查来往商船。明万历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继偕《记文》称:“鹧鸪(即蟳埔别称),有海门焉,外从此入,实合郡东南门户。”
清代已设立鹧鸪巡检司。在顺济宫内有一方清顺治辛丑(1161年)立、翰林富鸿基撰文的《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称:“鹧鸪去城百十余里,山麓垂环,岛屿相望,民庐数千户,衣冠文物辈出,为吾泉巨麓要津。”水师仁将刘盛志,曾约束汛兵不得扰民,促使“桑麻种植渔佃咸安”,贸易关市熙然。当时天妃宫庙颓圮,刘公还捐俸修建,并“置义田以祠千春”。康熙十九年(1680年)提督万正色将祥芝巡检司移置于鹧鸪,提高了蟳埔的海防地位。
蟳埔背依鹧鸪山,三面环海,这里发现过新石器先民在此耕织渔猎的历史痕迹,出土过不少陶片、陶器、纺轮、网坠、石锛等文物。1998年厦门大学历史系与泉州文物部门联合到鹧鸪山考察,采集到18件旧石器时代的小石器,可见蟳埔至少有万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光话|靖海清光话顺济
文章插图
蟳埔顺济宫建在这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不仅过往船舶,连以海为生的蟳埔人也家家户户包香火、造金身来敬奉宫内的妈祖娘娘。特别吸引人的是妈祖虔诚的信女——蟳埔女,她们的服饰、头饰别具一格,独特艳丽。身着褐色、淡青色或浅色带花点的斜襟掩胸大圆裾衫;缝有布边、穿时裤头折叠在腹部的墨色大筒裤,脚着绣花鞋。看那头饰比衣着更美,结婚后的妇女将头发梳好盘到脑后成一圆髻,再横插上象牙发簪。骨髻边配衬上几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圆髻盘上几串四时鲜花,头上俨然是一处斗艳争芳的“花园”。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教授曾精辟地分析:蟳埔女的服饰具有族群的特征,在交易关系上是一种特别的“商标”,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
根据村老记述,蟳埔顺济宫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或许与现在蟳埔人迁居于此400多年有关。究其“顺济”二字,缘自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在海上遇风跪求妈祖救护,得脱险后回国复命,徽宗皇帝闻奏赐庙额“顺济”。自此,历代皇帝有过四十多次褒封。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初称“顺济宫”。横跨晋江下游浯江的桥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也因桥北有顺济宫而名顺济桥。元、明时期,随着朝廷对妈祖褒封为天妃,泉州顺济宫也易名“天妃宫”。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平台后奏封妈祖为“天后”,自此泉州天后宫沿称至今。现在泉州一带称为顺济宫的还有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的洛江区马甲潘内的暗林顺济宫。据上分析,蟳埔顺济宫很有可能始建于宋元时期,明万历间村人入迁蟳埔后重修或扩建,但庙额没有随朝廷对妈祖的封赐而改变,一直沿称“顺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