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会失败?有其失败的必然性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任谁也不会想到,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竟然能够打败在此前经过了洋务运动的清政府,震惊的不仅是西方列强,清政府更是震惊不已。要知道,在这之前,清朝海军的实力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为何会败给日本?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济吗?其实不然,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失败,这与清政府在战前的战备思想和具体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当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文章插图
首先,清政府在战前准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一、战争开始前,立足于和,缺乏抗战的信心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纷至沓来,中国应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外敌入侵,已成为头等大事。1874年,日本对台湾发起侵略,进而窥伺大陆。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首先提出了“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的指导思想。他认为“洋人论势不论理”,中国只有加紧“自强”活动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方可于侵略者相抗衡。因此,他主张在中国的武备加上之前,必须以力保和局为紧要关键。因为中国的“练兵制器之事,尤需岁月持久,乃能有济”。所以,必须“力保和局、隐忍徐图”。只有当中国的武器装备切实加强了,才能够彻底打败侵略者。这已经不是李鸿章第一次提出类似的观点了。早在中法战争之时,他就公开提出:“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主张,并一再建议清政府与法国议和;在处理“马嘉理案”时,他说道:“毒蛇蛰手,壮士断腕,不断腕则毒蛰不能消也。”也就是说,不做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就不可能遏制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而李鸿章提出的此种战备思想,也为清政府所接受。所以,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面对日本大量向朝鲜增兵的行为,清政府仍然不紧不慢地备战,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俄、英的调解。结果,当战争正式打响的时候,清军便丧失了先机,着着落后,处处被动。
文章插图
二、在海防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守为主”,而不是“以战为主”众所周知,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北洋海军的实力曾雄踞亚洲第一。但是,就是这样一支海军,在它初具规模以后,海防指导思想便由“以战为主”变成了“以守为主”。李鸿章并没有把海军用于海上机动作战,争夺制海权,而是“与海口炮台相依辅,控扼渤海之门户”,也就正如他所说的“自来设防之法,必须水陆相依,船舰与陆军实为表里。”而这种海防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则成了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因素。首先,在北洋舰队初具规模以后,李鸿章便满足于北洋海防建设的成就,再无进取之心。典型的表现就是:当醇亲王奕譞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之时,他没有加以阻止;当户部决定停止为北洋舰队采购军械时,他也没有加以反对。这种消极的态度造成的后果就是,北洋海军成军之后,未再添进一艘军舰,也没有任何可以补充的新式装备。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却在这段时间里,大力发展新式海军,增添新式装备,战舰总吨位由之前的一万多吨增加到三万多吨,实力已经远超北洋舰队。再一个,在“水陆相依,以守为主”的海防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则主要是以保存舰队实力为主。所以,当日军出兵朝鲜时,他竟然将驻仁川的海军全部撤回,导致牙山海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丰岛海战海战后,他又提出“保船制敌”的主张,实质是“保船避战”。结果就是日本一看清政府舰队龟缩不出,更加得寸进尺,窜入威海、旅顺之间进行骚扰。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又龟缩在威海港内,最后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 清朝|甲午战争前,居然发生了这样的荒唐事,难怪这场战争清朝打不赢!
- 蜀汉|活跃在三国时期的刺客,曹操很失败,韩龙却让魏国又延续了几十年
- 蒋介石|中日开战之时,国力差距有多大?蒋介石为何会一再忍让?
- 皇后|故意为难难堪,打离婚官司,末代皇帝溥仪失败的个人情感史
- 诸葛亮|诸葛亮为何6次北伐失败? 真实原因惊人, 病死后司马懿感叹: 天下奇才
- 刘备|同样是托孤,为何刘备托孤诸葛亮很成功,曹叡托孤司马懿很失败呢
- 妇人之仁|力能扛鼎的项羽为何失败?韩信八个字说出原因
- 蜀汉|刘备东征失败后,孔明长叹一声,若法正还在就不会这么惨了
- 黄巢失败后,他的老部下秦宗权为何会突然实力大涨?
- 中国所有丢失的土地中,唯有这里最可惜,足以影响中日韩势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