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由刘邦手腕与项羽之仁,论霸王的双面人生与历史上的“仁”字解读
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对待项羽是多有褒奖,这种褒奖大多出于对项羽的人格上,而不是项羽的所作所为,因为在太史公看来治天下还是刘邦要强点。这在书上另外一篇有过特别分析:《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曾经对新主子刘邦,评价旧主子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看上去很强其实很弱。“匹夫之勇”很容易理解,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中国历史上最相信自己武力的勇战派代表人物,而“妇人之仁”,却不大好理解。一个毅然坑杀20万人,一个杀人无数的勇士还有妇人之仁。看上去很矛盾,可这恰恰是项羽内心的二种极端,一种是内心休养的外在表现,一种是真实行动的内在表现。
文章插图
(楚汉双雄,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韩信对项羽妇人之仁这样解释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项羽的所作所为又这样说:“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二个分类极端的评价:正着说:项羽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人,会关心别人,爱护自己的下属,也会分封自己的功臣。反着说: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对百姓不好,对对手残忍,失去天下民心。在后来慢慢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其实项羽并不是虚情假意,他的见人可怜,流泪是真的,对待不幸的人给予帮助也是真的,而他的残忍暴力也是真的。
文章插图
(杀戮人生只是一面的表现)人性都有二面性一个会为弱者遭遇流泪,会为小宠物死而伤心的人,也许他的另一面是个连坏杀人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都是真的。那么为何会如此,这是一个教育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传统中国文化都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由此就造成了项羽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就教育环境来说:项羽大家都知道是大贵族家庭出生,祖上是楚国将军家族,所以他的。“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家庭教育形成的习惯,所以“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对待自己的部下,当然要身先士卒,以部下为重,对待敌人,则必须残忍,这本身就是为将之道。
文章插图
(刘邦的人生哲学和项羽截然不同)也因此,在面对秦将章邯的求降,看见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原因何在,不过是他从章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项羽心中这是一个对下属好的将军,这也是一个被暴秦迫害的可怜人。可是另一面另一件事又让他内心矛盾显现出来,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司令一并杀掉多干脆,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在他看来,这章邯司马欣等都是他的同类,而秦卒是敌人所以他们的命,不值钱。这给了他自傲的资本,也让他吃亏不断。因为贵族教育让他不懂刘邦的生存哲学,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你可以用规则来欺骗他,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上当。由此才有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那就是上当了的表现。原因很简单,在他的贵族认知中,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事情,这时候脸面就是他的妇人之仁。而刘邦则不一样,他是泼皮无赖要的是天下,要脸面不是刘邦考虑的问题。这件事在楚汉争霸中发生不止一次两次。后来,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威胁刘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又是二人态度的二个极端,要脸面的项羽,认为拿人家属威胁别人本身就是件很掉价的事情,而刘邦则不一样,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刘邦摸透项羽的贵族脾气,可项羽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最后妇人之仁再次显现,他没有杀太公。非但如此,还天真的和刘邦约定鸿沟为界,之后就将自己手中的筹码刘邦妻子父亲交给刘邦,在他的认知中,项羽认为,我仁至义尽,我做的高风亮节,这之后大家从此相安无事。这不是正常的吗?
- 刘邦|戚夫人年轻貌美,独得刘邦专宠多年,最后为何下场那么惨
- 项羽|项羽刚死,刘邦就杀了他的恩人,史学家:换来汉朝400年天下
- 刘邦|此人曾背叛刘邦, 汉朝建立后却得封侯, 并得善终
- 俯首称臣|历史唯一一位奴隶皇帝,称遇刘邦就俯首称臣,甘愿做他的走狗!
- 刘邦|项羽武力强大,为什么会败给刘邦韩信的解释是这样的!
- 唐·李白|6首哲理诗词:心中有花开,人生春常在
- 刘邦|刘邦成了皇帝,他父亲要对其下跪,刘邦想了个办法,流传千年!
- 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下跪,想出一招,后世沿用两千年
- 马岱|读三国之马岱,出其不意,才是最爽的人生
- 葡萄牙发现两封信,揭开大明亡国原因:朱由检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