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恭亲王亲自迎接洋人 洋人却不理不睬

1860年9月22日,当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直扑北京后,咸丰皇帝终于坐不住了,于当日凌晨从北京圆明园启程,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对此,《清史稿》只写了寥寥5个字“文宗幸热河”。咸丰皇帝在临行之前,安排恭亲王奕訢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守北京,全权处理善后事宜。这等于是把烂摊子,扔给了曾经被自己嫌弃得不得了的弟弟,让他独自去面对洋枪洋炮。他们一定不是一个妈生的两兄弟。
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恭亲王亲自迎接洋人 洋人却不理不睬
文章插图
那一年,奕訢才27岁。奕訢奉命留守北京后,没有呆在圆明园,而是去了长辛店。我们不清楚奕訢为什么要去长辛店,但知道这一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巧妙地避开了英法联军的兵锋。不然的话,10月6日,当英法联军阴差阳错找到圆明园时,他们就会与“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提前见面。那场面,不知道该有多尴尬?英法联军在圆明园没有找到咸丰皇帝,便将这座装装满奇珍异宝的宝库劫掠一通,并放了一把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留下的疤痕,如今还残留在圆明园遗址,提醒我们,在10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集体抢劫案件。
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恭亲王亲自迎接洋人 洋人却不理不睬
文章插图
咸丰皇帝得知圆明园被劫掠焚毁的消息后,气得发抖。奕訢心里也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责。然而,事已至此,所有的愧疚和自责都没有用。奕訢向咸丰皇帝提出,“万不能再议抚局”,请求奔赴热河。可是,咸丰皇帝拒绝了奕訢的请求,他要弟弟继续留在北京维持大局。实事求是地说,奕訢不是一个主和派,面对外敌时,他的身段比咸丰皇帝强硬多了。他在留守北京期间,制定了守门章程,又“奏请饬统兵大臣激励兵心,以维大局”,催促各路勤王大军火速进京,与英法联军再决高低。然而,京城守军已无斗志,在与英法联军作战时一触即溃。10月13日,克勤郡王庆惠、内务府大臣恒祺、豫亲王义道等人擅作主张,命令守军打开安定门,放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恭亲王亲自迎接洋人 洋人却不理不睬
文章插图
英法联军不客气,随即源源不断地开进城里,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紫禁城。奕訢还能怎样呢?他奏报咸丰皇帝说:“此时藩篱已破,设有决裂,既无以为却敌之方,若再有意外要挟,臣等更何以自处?臣奕訢义则君臣,情则骨肉,苟能以一死而安大局,亦复何所顾惜。惟抚议尚无就绪,而腥膻已满都城,睹园庭之被毁,修葺为难,念行在之苦寒,迎銮莫遂,此所以彷徨中夜,泣下沾襟。”揣测当时的情形,奕訢应该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写下这件奏折。所有的悲愤都毫无用处,英国人、法国人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接下来,就是面对面地谈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