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提及清朝 , 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屡战屡败 , 割地赔款的屈辱形象 , 但是近代以来 , 清政府在抵御外敌的作战中 , 也并非全是失败 , 也有极少数的几次胜利 , 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便是其中之一 。
这一战是晚清时期罕见的军事胜利 , 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 令国人十分振奋 。 但是这一次胜利就如昙花一现 , 在随后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 , 清军再次遭遇了失败 。 拨开历史的迷雾 , 就让我们来探究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 , 清军是如何取得这辉煌的一战的!
文章图片
一、知耻而后勇
1958年 , 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清政府和英法两国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 , 这一条约的签订是在英法两国的大炮威逼下进行的 , 这让当时的清朝皇帝十分不满 。 于是在签订条约之后 , 清政府就开始着手加强海防建设 , 还恢复了直隶海口水师的编制 , 在大沽口防线驻扎兵力4000余人 。 并且清政府还在天津府以及沿海各县招募了5万余名兵勇 , 一时间海防力量大大增强 。
除了增设海防兵力之外 , 清政府在大沽口重新修建了炮台 , 比较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时 , 增加了许多重量级大炮 。 并且 , 清政府还为大沽口守军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火枪 , 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 , 鼓励士兵苦练枪炮使用技巧 。
最终在清政府的重视下 , 一支拥有充足兵力、强大火力支持以及高昂训练热情的大沽口守军就成型了 。
文章图片
反观英法两国 , 因为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中 , 英法联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 他们便骄傲自满起来 , 以为清军还是像之前一样不堪一击 。 这轻敌的心态 , 为他们接下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
转眼来到了1959年6月 , 英国和法国再度联合起来 , 以要到北京和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为借口 , 率领各式舰艇20余艘 , 联军2000余人开到了大沽口外 。
当时的清政府告诉英法两国特使 , 可以到北京进行换约 , 但是不可以把这些战舰开进大沽口 , 也不可以率领这么多军队登岸 , 只能带少数随员到北京 。 但这一合理的要求遭到了英法两国的拒绝 , 英国公使还执意要求让这些军舰进入大沽口 , 扬言通过白河 , 直接开到北京附近 , 武装护送特使进京 。 企图凭借坚船利炮 , 再次强闯大沽口 。
但让英法联军没有想到的是 , 这时的清军已经不是1年多以前的清军了 。 这会儿 , 清军不仅仅在大沽口增设了炮台 , 还对守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 并且在兵力上 , 清政府在大沽口驻扎着4000人 , 这也是两倍于英法联军 。
文章图片
二、大沽口外的胜利
在面对英法两国的无理要求时 , 负责督办海防要务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 很有底气地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 在遭到僧格林沁的拒绝之后 , 英法两国马上暴露出了本来的真面目 , 准备通过武力来夺取白河的航行权 , 强行将军舰开进大沽口 。
1959年6月25日拂晓时分 , 在经过了多日试探之后 , 英法联军统帅贺布率领12艘军舰向大沽口开进 , 企图通过军舰的强大火力 , 掩护英法联军登陆夺取炮台 。 而
在英法联军进行清除水中障碍物的活动时 , 驻扎在大沽口的清军却一直隐忍不发 , 等到英法联军靠近炮台之时 , 才突然发动了进攻 , 一时间所有炮台宣泄出猛烈的炮火 , 英法联军瞬间损失惨重 。 并且在随后英法联军的登陆作战中 , 清军也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
文章图片
在这一战中 , 清军守将史荣椿、龙汝元身先士卒 , 先后战死 , 激励清军奋勇杀敌 。 而且在战斗过程中 , 有很多附近的乡亲纷纷向守军运送粮食物资 , 用实际行动支持清军的军事行动 , 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 。 守军们的英勇作战和百姓们的强烈支持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实力 。 最终 , 大沽口的清军战胜了拥有坚船利炮的英法联军 , 以微乎其微的损伤将英法联军击退 , 赢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 英法联军不得不仓皇撤退 。
这一战 , 英法联军死伤463人、损失舰艇10艘 , 而清军却仅仅伤亡32人 , 大沽口炮台也未受到太大损坏 。 面对裹挟着更强武器的英法联军 , 清军取得如此战绩 , 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
三、清军的取胜之道
- 儿子|历史揭秘:看看武则天和慈禧的儿子是什么样
- 公主|无辜的公主, 成为两方厮杀的牺牲品, 和安禄山有什么关系
- 兵权|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会放过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杀了就坏事了
- 吴氏|刘备死后11年,他的老婆吴氏,引爆一场“皇室丑闻”,诸葛亮都看不下去
- 成君|许平君和霍成君死后,汉宣帝为何选一个不好看又克夫的人为后
- 张灵甫|张灵甫牺牲后,19岁的妻子远赴美国,60年后登上孟良崮,留下4字
- 能观叶能赏花的植物,看上去普通,养一盆月月有花赏
- 三星堆|三星堆来自外星?假的!看完这几件文物就知道和中原关系多深!
- 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了一段话,为何重用叛徒魏延,却不愿用赵云?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