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二战时期,为何有许多日本官兵都是戴眼镜上战场的,不影响作战吗
戴眼镜在战场上当然影响作战,不然现在考军校也不会把视力当作硬性条件,只要视力不达标,一切都白扯。二战时期,日本很多士兵戴眼镜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日本受教育程度高,很多有文化的人都加入到军队当中;另一个是,随着二战规模的扩大,对士兵的要求放低。本文就从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日本士兵受教育程度高,很多有文化的人都加入到军队当中大部分人戴眼镜都是因为受教育时用眼过度造成的,可以说,眼镜不一定代表这个人文化水平有多高,但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人很上程度上受过教育。
文章插图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有文化的人参军打仗往往更能增加部队的战斗力,没有文化的人往往没有信仰,他参加战争往往是处于被动,作战积极性差,日本人大部分都接受了军国主义教育。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已经完成了小学教育的普及,到二战时期,日本已经是亚洲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了。相比之下,当时的民国连所像样的军事学校都没有,能从日本军事教育体系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当个留学生,回国就可以横着走,老蒋上的还是东京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日本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是日本帝国大学,纵横查日本二战战犯在帝国大学读书的时间都在八年左右,能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前半生基本受的都是军事教育,可想而知这帮人对于战场的了解。
文章插图
即使是普通教育,对于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有文化的士兵才能驾驶坦克、发射火炮、进行侦查,没有文化的士兵估计就是排头兵。跟日本的教育相比,民国时期教育程度相当低下,尤其是军阀领导下的军队,都是一些兵痞子,没有家国概念,临阵退缩,素质低下。针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在抗战时期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政治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大规模动员知识青年参军抗日。蒋介石曾在演讲中说“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相当于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受老蒋号召入伍参军的士兵,大部分接受的都是特种技能训练。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日本在二战中军队中存在大量的“眼镜”,实际也是日本军队普遍文化素质高的表现。随着二战规模的扩大,对士兵的要求放低尽管,各国都在想尽办法让有文化的人去参军,说到底还是有一定的要求,文化再高,也怕菜刀,尤其是视力这块,从来都是参军的重要标准。毕竟战场不是在教室,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中,一旦眼镜被打碎,士兵岂不是成了瞎子,所以,凡是有条件的国家,都会对视力做出要求。在美国电影《珍珠港》中,主演雷夫就是一个视力有问题的空军飞行员,当时如果护士伊芙琳在体检报告中说他眼睛有问题,那他就再也飞不上天了,尽管这是空军对视力有着苛刻的要求,对陆军,也有一定的视力要求,所以,我们看到的二战中美国大兵很少有带眼镜的。
- 李世民杀单雄信时,为何秦琼程咬金不吭声?程咬金:他差点坑死我
- 周世宗:仅在位6年,为何被视为“五代第一明君”,堪比秦皇汉武
- 兵权|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会放过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杀了就坏事了
- 贾谊:汉文帝格外重视,27岁跃升高级官员,为何还是抑郁而终?
- 武状元比文状元差在哪,为何在历史上没存在感?
- 成君|许平君和霍成君死后,汉宣帝为何选一个不好看又克夫的人为后
- 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了一段话,为何重用叛徒魏延,却不愿用赵云?
- 刘秀|史上三个叫丽华的女子,都貌美如花,为何命运却截然不同?
- 曹操重金赎回蔡文姬,为何将她嫁给没文化庄稼汉?专家:不是下嫁
- 刘邦|戚夫人年轻貌美,独得刘邦专宠多年,最后为何下场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