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崇祯自缢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将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比如说:在开封之战,在北京之战,左良玉之所以隔岸观战,他认为手里的军队,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在这里,他并没有理解成自己手里的部队,是国家的军队。等到北京告急,左良玉却还没有发兵的意思。皇帝等急了,才许了左良玉父子官位和官衔,甚至世袭的藩王,左良玉才行动,写了出兵计划。这说明,左良玉即使要救崇祯皇帝,也是带有功利性的。
崇祯|崇祯自缢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将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文章插图
崇祯朝时期,内忧外患,明朝不得不面对农民起义军与后金军队两个战场,常常是顾头不顾腚,摁起葫芦起了瓢。只能将数量有限的军队大部,优先应对威胁大的战场。1632年,左良玉便被崇祯调至山西,与曹文诏等人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因功升至总兵,但也逐渐开始私欲膨胀,变得不听指挥,自己擅作主张:
崇祯|崇祯自缢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将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文章插图
1、因意见不合,拒绝执行总督、巡抚的调兵公文,甚至暗中收留投降的士兵,加强己方的军事力量;2、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奉命与汤九洲部共同夹击起义军的左良玉,见对方势大,擅自带兵逃跑,致使汤九洲部大败。至1643年,左良玉已是平贼将军,援剿总兵官。以崇祯皇帝的脾气,何以至此?原因是左良玉拥兵自重,崇祯皇帝不得不加以安抚、倚重。此时左良玉部在明朝兵部册籍上,虽然只有25000人,但其对阵起义军时,按照“柿子专拿软的捏”的原则,又积极招降纳叛,兵力已达80万之众,成为了长江中游一带最有实力的军阀。而明朝财政捉襟见肘,只能供应这支军队1\10的军饷,其余是左良玉靠着搜刮当地民脂民膏弥补。也再次说明了这是明朝行将崩溃的标志,中央失去了地方军队的控制。即便对于侯恂的命令,北上援救开封,左良玉也只是象征性得派出一部分兵力,还算念及当年的“提拔之恩”。
崇祯|崇祯自缢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将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文章插图
当李自成等部攻占襄阳之时,左良玉顺流而下,一路烧杀抢掠,到芜湖时,扬言要到南京筹措军饷。后经安庆巡抚反复劝诱,才以15万两库银成交,打消了南京筹饷的念头;待李自成等部转移后,左良玉进驻后,以大捷上报。崇祯皇帝不得不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儿子挂“平贼将军”印。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的部队气势汹汹、一路凯歌攻入北京后,大明王朝一片溃败。在万念俱灰之中,崇祯皇帝在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结束了朱家270多年的历史。此时,大明的武将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没有来救驾,任由李自成血染北京城。不仅如此,后人还说左良玉是忠臣。这个忠臣究竟是如何忠于大明的呢?左良玉怎么没有出兵?崇祯17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他乘势北上,顺利抵达并攻占了北京城。在武昌的大将左良玉拥兵80万,却没有前去救命,最后,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缢。左良玉当时没有出手,有三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