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所谓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是凭三寸不烂之舌,开纵横捭阖,施勾心斗角,机关算尽,不择手段。

天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章插图
不论孟子所论正确与否,事实证明,在当时“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战国时期,孟子那一套理论是行不通的,而诸如纵横家代表如公孙衍、张仪、苏秦、陈轸等则位居卿相,左右朝堂,掀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纵横之战,不能不说也是具有一定水平和学问的。
提到张仪,人们总是把他和苏秦联在一起。因为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苏秦和张仪曾一同与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倡导合纵攻秦,为使自己合纵成功,就故意激怒张仪,又暗中助张仪去秦国,张仪主张连横,二人互为政敌,为同时期人。

天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章插图
后来证明此处颇有争议,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更何况苏秦还是被刺杀而死。可见,张仪在实施连横政策时,苏秦还是个小年轻人,根本不可能和张仪打交道。
事实上,张仪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又称“犀首”(官名)。据记载,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公孙衍死于公元前306年,二人生活的年代最是相近。

天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章插图
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后来到秦参军,在秦对韩、魏的历次战争中由于战功卓著,坐上了秦国的第三把交椅,爵位为最高级别的大良造。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军进攻魏国,魏国被迫割阴晋与秦国修好,阴晋从此更名为“宁秦”。 此后,公孙衍再度进攻魏国雕阴,擒获魏将龙贾,斩首八万。魏惠王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张仪也是魏国人,曾投靠在楚国令尹的门下当一名门客。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贵重的玉璧。令尹怀疑璧是张仪偷去了,就把张仪抓起来打了个半死。张仪回到家,他妻子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去做官,哪会像这样啊!”张仪却问他的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当然在。”“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天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章插图
公元前329年,张仪和齐国的陈轸一同到了秦国。得到魏国贿赂的公孙衍建议秦惠文王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而张仪则劝秦王趁胜伐魏,并说公孙衍只顾私利而忘公义。秦王相信了张仪,任他为秦相,公孙衍遭到排斥,怀恨在心,只好离开秦国投靠了魏国。同时,陈轸离秦投靠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