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公|楚汉争霸时,刘邦父亲差点被煮了,他的结局却令人羡慕( 二 )
文章插图
五十多岁的儿子如此有本事,如此孝顺,刘太公享尽人间富贵和欢乐后才离开了人间,享年85岁----莫说在那个医疗水平落后的时代,历史上任何时期,85岁也可谓高寿,显然这与太公晚年心情愉悦关系很大,也进一步体现了刘邦无微不至的照料。而这一阶段刘邦却仍然在常上战场,甚至身负重伤,刘太公死后两年,刘邦就驾崩了。孝子刘邦,对他自己的儿孙们影响也很大实际上刘邦之后的汉代皇帝,全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汉孝惠帝、汉孝文帝、汉孝景帝等等,莫不有孝名以及相应的事迹流传后世。孝道最简单有效的传承方式就是身教,有了刘邦这样孝顺的先祖,这一优秀品质代代相传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以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孝文帝最为著名,更是成为后世数千年孝道的典范:其母薄太后卧病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而“亲尝汤药”的典故更是位列“二十四孝”之一,为千古以来的孩童们提供了启蒙教育。“孝文化”并非先天存在的,先贤曾孜孜以求,而刘邦的个人行为起到了万世楷模的作用在汉代确立“孝”这一文化基础之前,我国的战国时期,诸侯中曾经出现过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被儿子饿死的情况。孔孟所创的儒家学说,之所以在战国时期提倡孝道,亦可以从侧面说明,孝道当时并不被重视。事实上,当时的主流学说,确实不支持孝道:孟子曾经描述当时天下学说的状况“当今天下之学,非杨即墨”,“杨”指的杨朱学派,这个学派讲究利己主义,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指的就是墨家,墨家对于父母的态度是“利亲”、“事之”,忽视了“礼之”、“尊之”。两大显学中杨朱学派自然是反对孝道的,而墨家的对父母的态度,可以引用孔子的话来表明其缺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那个时代,儒家是竞争不过杨墨的。可以判断汉代之前,孝文化并不是主流文化。同样,我们对比中西文化的时候也会有鲜明的对比:中国人周末喜欢陪家人,重要的节日喜欢团员;而西方传统则是周末去教堂礼拜,重要节日去教堂礼拜,一些随着宗教改革而出现思想解放,不再礼拜的人,节假日或游或宅,也断然不会认为自己有“常回家看看”的责任。由此可见,这一品质不是人类天生的。汉初帝王们身体力行的履行孝义,而汉武帝又开始推崇儒学,则一步步塑造了我们讲究孝义的品质。而汉高祖刘邦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他的子孙们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堪称万世开模。当我们动用想象力:一个五十多岁、工作繁忙的老人,坚持每隔五天去朝见一次自己的父亲,细心的了解父亲的喜怒哀乐,尽量的让他开心----这不是非常感人的景象吗?
- 吴氏|刘备死后11年,他的老婆吴氏,引爆一场“皇室丑闻”,诸葛亮都看不下去
- 蜀汉|刘禅离世后,司马炎故意放了3件陪葬品,专家:每件都在挖苦嘲讽
- 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了一段话,为何重用叛徒魏延,却不愿用赵云?
- 刘秀|史上三个叫丽华的女子,都貌美如花,为何命运却截然不同?
- 刘邦|戚夫人年轻貌美,独得刘邦专宠多年,最后为何下场那么惨
- 朱元璋|朱元璋为何非杀李善长不可?只因多年以前刘伯温的一番话
- 正说大龄皇后刘娥: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二婚女也有春天
- 项羽|项羽刚死,刘邦就杀了他的恩人,史学家:换来汉朝400年天下
- 刘邦|此人曾背叛刘邦, 汉朝建立后却得封侯, 并得善终
- 孙权|刘备没入主中原情有可原,孙权为何也那么虚呢?曹操:我有3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