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三 )


明朝之所以灭亡,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无法回避,那便是“党争”。
从万历朝时期的“国本之争”开始,明朝的党争便愈演愈烈,除了个别正直的官员外,绝大多数的朝臣已经放弃了最为基本的是非曲直的判断,眼中只有党派的利益与党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雍正王朝》中,雍正的一段关于党争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贴切和到位的。
“是其党者,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视朋党荣枯为性命,置事实大局于不顾。”

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插图
有人说魏忠贤废黜农业税、加征矿业税和商业税,是利国利民之举,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一点没有错,魏忠贤等阉党成员的主张的这一举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要知道,此时东林党人的主张,实际上代表着的是矿业、手工业、工商业等阶层的利益,魏忠贤对其进行打压和剥削,实际上就是在动摇东林党的根基所在,为的还是党争。
况且,在征收矿业税和商业税的过程中,魏忠贤所派去的税监管员,是横征暴敛,肆意盘剥,使得魏忠贤和不少阉党官员通过此赚的盆满钵满,反而弄得是全国各地怨声载道,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对于朝廷的不满。

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插图
再来说说辽东战场,这一时期明朝与后金形成长达四年的对峙局面,更多的还是与孙承宗的努力经营以及天启皇帝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再加上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毛文龙等一批辽东将领的英勇作战,最终挽救了“广宁之战”后的辽东战场的危机局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忠贤在这一时期多次想要将孙承宗搞下台,只是天启皇帝的信任与器重才使得魏忠贤没有得逞。而在最后,魏忠贤用尽心计使得孙承宗离开辽东后,其继任者高第直接选择了放弃了关外全部城池和堡垒,如果不是此后的“宁远大捷”,孙承宗等人多年的苦心经营很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这样看来,能说是因为魏忠贤在,后金军队才打不进来的么?
再加上魏忠贤对于杨涟、左光斗等一大批真正心怀国家、秉性刚正的官员的折磨与迫害,无疑是对明朝官场的一场灾难,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动荡的政治局面,使得党争仍旧漫无止境的继续了下去,最终一点点的耗尽了大明王朝的元气。

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插图
所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无论是从这句话本身的真实性,还是结合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都是无法成立的。而从魏忠贤,也因为其本人的阴狠、残暴、贪婪、奢靡,以及其给当时的众多朝臣和万千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断然无法被从历史的耻辱柱上给“请”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