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不少为明朝天启朝时期的“权阉”魏忠贤平反的文章。
【 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在这些文章中,对于魏忠贤所谓的“政绩”进行了极为高调的“歌颂”,比如正是魏忠贤废黜农业税、加征矿业税和商业税,从而让当时的国库充盈起来,而也正他在辽东战场上的用人得当、举措得力,才使得明朝稳定了战局,甚至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与此同时,这些文章还对东林党人进行严厉的批判,认为以周延儒、钱谦益为首的迂腐文臣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祸根”所在。
于是乎,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此被反复提及,除了对魏忠贤进行“赞扬”与“肯定”外,也是要表现出崇祯皇帝对于当年铲除魏忠贤一事的懊恼与悔恨。
那么,历史上,崇祯真的为除掉魏忠贤有过后悔么?而那句所谓的“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真的成立么?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

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插图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句话本就是子虚乌有的。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小说家冯梦龙所撰写的《燕都日记》之中。其原文是: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
这里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冯梦龙本就是小说家,《燕都日记》也是一本杜撰的小说,况且当时的冯梦龙在江南地区,并不在北京城中,是根本不可能直接了解到这个时候北京城内的真实情况的,所以这句话本身的真实性就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插图
并且,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出自曹化淳之口,那就更加的不可能了。
一方面,曹化淳本人对魏忠贤是恨之入骨,是根本不可能帮魏忠贤说好话的。
《燕都日记》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有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历史上的曹化淳并不是魏忠贤的心腹,恰恰相反的是,他是魏忠贤的“死敌”王安的心腹,并且他对于王安是极为忠心的。
王安与魏忠贤是在“万名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中结下的“梁子”,那个时候的魏忠贤还叫李进忠。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就去世了,然而,继承泰昌皇帝皇位的朱由校,也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却为李选侍所控制。作为李选侍的亲信,魏忠贤与李选侍一起极力阻挠杨涟、刘一燝等人迎请天启皇帝“移宫”,最终还是在王安的协助下,朱由校最终被“抢夺”走,并且在这期间王安还与杨涟等人共同喝止了魏忠贤等人的追赶。从这个时候开始,魏忠贤便对王安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