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强大的晋国为何最终惨遭“三家分晋”根源得从“文侯勤王”说起( 二 )


文侯|强大的晋国为何最终惨遭“三家分晋”根源得从“文侯勤王”说起
文章插图
晋国大夫师服就说了:“异哉,国君给孩子起名字,把太子叫做‘仇’,‘仇’可不就是‘仇敌’的意思吗?又给小儿子起名‘成师’,‘成师’可是个大名号,是成全他的意思。名字是可以自己起的,事件的发展规律却是有定数的。现在给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这么古怪,难保以后晋国不出大乱子。”不得不说,师服这张乌鸦嘴太灵验了。晋穆侯死后,晋国出现了一场大乱子——晋穆侯的弟弟殇叔篡位自立,迫得太子仇出逃,流落在国外长达四年多。不过还好,四年之后,太子仇依仗国内外的势力,成功复辟,干掉了殇叔,继承了父亲的君位,是为晋文侯。这个晋文侯接下来干了一件在史书上非常露脸的事儿。老覃先前在《〈吕氏春秋〉的一则寓言被当成了史实》里有讲到:周宣王是西周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天子,他汲取了厉王施暴政而被逐的教训,克勤克俭,重修“文、武、成、康”之制,还利于民,平定四方,收服诸侯。致使西周出现了中兴之象。但是,周宣王死,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这个周幽王是个二世祖、败家子,他一下子就把这中兴之火掐灭了,甚至,把强盛的西周王朝给玩死了。《吕氏春秋》一书里有一则虚构的“周幽王击鼓戏诸侯”的寓言故事,司马迁后来著作《史记》,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了改头换面的修补,写成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为司马迁的修补,周幽王成了低智商的代名词。但是,经过史学家考证,“周幽王击鼓戏诸侯”事是没有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是无从谈起。从《史记?周本纪》里面的记载来看,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他不应该违背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废世子宜臼而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封建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周王朝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最重要一项是“嫡子继承制度”,即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前面说的晋文侯能继承晋穆侯的君位,完全因为他是晋穆侯的嫡长子。褒姒的儿子伯服名字中有“伯”字,很可能他是周幽王的长子。但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个妃子,不是正妻,她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在正妻生有儿子的前提下,庶子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周幽王的正妻是申国申侯的女儿,生有宜臼。所以,宜臼被立为了太子。偏偏,周幽王专宠褒姒,他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幽王的举动遭到了申后之父申侯的反对。申侯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杀了周幽王,杀了伯服,劫掳了褒姒,拥立宜臼,是为周平王。但是,宜臼已经被周幽王废黜了,从法理上说,他已经丧失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了。再有,宜臼并不是在周国由周室臣民拥立,而是在申国、由申国国君扶上王位的,来路不正。最糟糕的是,扶立宜臼的申侯,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劫掠和火烧了镐京的周室罪人,即申国和申侯,属于周室的敌国和敌人。因此,周平王的王位,明显属于僭越。即周平王是一个得位不正的伪主。为了匡扶周室,周室的近亲之国虢国的虢公翰也在携地(今陕西渭南)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王,是为周携王。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维持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时间里,各地诸侯,纷纷站队,其中的晋文侯,昏头昏脑地站在了周平王这一边,并亲自杀了周携王。这就为晋国接下来的内乱埋下了伏笔——晋文侯自己是依据周礼登上君位的,他却支持了勾结犬戎杀害父兄的乱臣贼子周平王,这不能不让他的弟弟成师有所触动。话说回来,晋文侯杀掉了周携王,从而得到了周平王赐“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周平王还作了一篇《文侯之命》来答谢晋文侯,准许他在汾水流域扩张。这件事,史称“文侯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