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清代官场“潜规则”:且看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三 )


清代|清代官场“潜规则”:且看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文章插图
晚清朝堂官员
尽管曾国藩在收礼上颇有讲究。但轮到自己送礼结交时,大手笔却是从不含糊。
1868年,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在收拾打点好家中事务,一一辞别同僚好友后,他特地吩咐手下干了件事:取一张可以兑换两万两现银的银票。
这张银票代表的绝不仅是一点银子那么简单,他此行北京、保定,一路上免不了要拜访昔日同窗故友,一点“别敬”自然不在话下。京官不像地方官,可以横行一方,搜刮百姓油水,他们只能逢年过节盼着有人来京,给他们捎带些好东西来。
在曾国藩的日记、书信中,有关于“别敬”的记录很多,且一送就是万两,可见曾国藩出手之不凡。

清代|清代官场“潜规则”:且看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文章插图
三、非典型清官的自我救赎
从曾国藩对收礼、送礼两件事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他并非传说所言那般不通晓官场世故,对礼物来往嗤之以鼻的海晏式人物。
相反,他更像是一个非典型的清官,在不蓄意破坏既有规则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一做法在许多年轻人眼里会是窝囊的表现,但实际上却是最适应环境的稳妥做法。
作为一名并非天资聪颖的书生,他的个人理想是在与官场、生活日复一日的磨合中逐渐完整的。纵览历代天才,往往孤高绝傲,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往往彻底妥协,成为染缸中的一根搅棍。
但曾国藩绝对不是这样,人们常说,他是最接近一名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成功上限的典范。因此历代都有人不厌其烦地研究他,每隔十年都有人将曾国藩拿出来讨论。
一个人在青年时往往讨厌曾国藩,但到了中年就一定不得不佩服他。他的为人处事也许不够狠辣果决,但绝对最为明白通透。

清代|清代官场“潜规则”:且看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文章插图
还是收礼送礼的问题,在太平天国一役后,按道理要报销军费了,但曾国藩却愁得好几天都睡不好觉。不为别的,就为打点户部的“部费”,不知道该出多少合适。
根据李鸿章的指点,这部费必须要出,而且还是有一定比例的。
按照一般规矩,塞给户部工作人员的部费要按照总报销金额的1.3%算,如果曾国藩想要安安稳稳地拿到自己报销上去的军费,那就不得不再多给户部四十万两银子。
曾国藩这就傻眼了,四十万可不是小数目,这绝对不能答应。但规矩就是规矩,再如何搬不上台面的潜规则也都是约定俗成的,坏了规矩就是向所有人发起挑衅。

清代|清代官场“潜规则”:且看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