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明|“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浅谈汉武帝治理边关的战略思想( 四 )



游牧文明|“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浅谈汉武帝治理边关的战略思想
文章插图
屯田制度的实施,是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带到遥远的边地,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有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丝绸之路的建设也具有重要贡献。
古代交通闭塞,要想实现交流难于上青天,而前文提到的农耕文明的特点是安定,能自给自足,若无外力助推,基本没有对外发展的自我需要。
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屯田制度,强制且有效的将中西部两个相隔甚远的地区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古代农民的交流,许多中西部原本并不互通的耕种方法与农产品得以试验和推广,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也正是有了屯田制度的保障,通往西域的道路才更为畅通,往来商旅才有了进行交流,发展贸易的可能。汉代丝绸之路能辉耀史册,亦有屯田制度的一份功劳。

游牧文明|“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浅谈汉武帝治理边关的战略思想
文章插图
正是屯田制度在军事上具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于是后世多有效仿,对于西汉后的中国历史,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近者有汉宣帝朝老将赵充国所作《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汉书》载“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于是汉宣帝在湟水流域设置了屯田,以便于提升西域控制力;东汉初年的光武帝,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时候,也命令其将领在武当、南阳、函谷关等地屯田,殖谷储粮,有力的为前方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
待到后世三国时期的曹操,同样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连年战争中军粮的问题,从而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并且对于汉末乱世以来的流民问题,也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并且对于北方战后经济的恢复也极为关键;明朝又在民屯、军屯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商屯,其内容是若商人运粮至边关仓库,政府予以盐引的奖励,但盐商觉着长途转运粮食耗费过大,于是招募游民开垦政府拨给的荒地,从而将粮食交给政府。无论怎样发展,均可见屯田制度在后世2000多年中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因其在生产问题,双方统治者野心的需要,以及文化融合问题上的因素,天然的会产生冲突。汉武帝的屯田制度就是在打击游牧民族中实施的,该制度无论是在加强边关军事力量以及对内维持社会稳定上,还是在削弱敌人力量上均有着关键作用,最终为汉武帝战胜匈奴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游牧文明|“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浅谈汉武帝治理边关的战略思想
文章插图
正是屯田制度具有的种种优势,其在后世中依然被广为效仿。该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军事力量,更是促进了中西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