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清末民初汉语中的“一义多形”( 二 )


从语言外部因素看 , 文白演变和语言接触是“一义多形”的直接推动器 。 清末民初处于文言向白话转变的关键时期 , 文白转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形式 , 如“民人、加添、酬应、峻严、苦辛”等就是从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文言词 , 它们通过语素颠倒成为“人民、添加、应酬、严峻、辛苦”等白话词 , 在语言的动态应用中交替并存 。 近代中日之间语言交流密切 , 一大批日语词汇通过翻译引介输入到汉语中 , 如汉语的“舞会”在日语里被说成“舞踏会” , “飞机”被说成“飞行机” , “无赖”被说成“无赖汉” , 受其影响和作用 , 汉语中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羡余现象 。
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 , 这一时期成系统成类聚的“一义多形”的词汇现象 , 说明当时的汉语语言系统不仅尚未稳定下来 , 而且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 这种剧变 , 即“一义多形”的杂乱无序状态 ,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演变为一义一形 , 或以一义一形为主 。 不可否认的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各种必备条件 。 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统一 , 汉语规范化工作的蓬勃展开 , 大大推动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 汉语语言系统逐渐得到了稳定 。 从这一角度出发 , 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定为现代汉语的最后形成时间是比较合理妥当的 。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