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粟裕下令万炮齐发,打崩黄百韬7万大军,皖南事变之仇终于洗雪( 二 )



黄百韬|粟裕下令万炮齐发,打崩黄百韬7万大军,皖南事变之仇终于洗雪
文章图片
由于黄百韬卓越的战功 , 蒋介石将他提升为机动兵团——第7兵团的司令 , 下辖广东军63、64军、100军以及重新整编为军的25军 。
正所谓泰极丕来 , 黄百韬的仕途上升到顶峰 , 也意味着他败亡的开始 。 黄百韬虽然勇悍无双 , 但他所走的道路 , 却与人民和正义背道而驰 , 他所率领的强大兵团 , 是注定要毁灭的 。
与此同时 , 黄百韬的快速升级 , 也让他的同僚们心生嫉妒 。 当其兵团被围时 , 黄百韬曾悲凉地说:不会有人来救我们的 。
淮海战役打响后 , 黄百韬首当其冲 , 成为粟裕头一个要全歼的目标 。 为了避免全军覆没 , 黄百韬率领他的7万大军固守于碾庄 。 碾庄 , 原本是中原一座不起眼的村庄 。 但是此地曾被李弥兵团驻扎过 , 因此留下了许多坚固的工事 。 因此 , 只要守在这座村庄 , 等到援兵 , 说不定可以起死回生 , 反败为胜 。
到了11月9日下午 , 华野14个纵队15万人 , 将黄百韬兵团彻底围困在碾庄一带 , 黄百韬已然成为瓮中之鳖 。 一方面 , 粟裕率部对黄百韬展开围攻;而在另一方面 , 华野各纵也在奋力打援 。 蒋军援兵从攻击位置到碾庄不过40公里 , 但面对解放军的弹性防御 , 却就是一筹莫展 。 即使两边炮声相闻 , 两军却始终难以合龙 。
在整整十天的时间里 , 黄百韬兵团的防御阵地已经丢了一半 , 他所统帅的4个军已经被歼灭大半 。 而大军所需的食物和弹药 , 已经完全只能依靠飞机空投来维持 。

黄百韬|粟裕下令万炮齐发,打崩黄百韬7万大军,皖南事变之仇终于洗雪
文章图片
但正所谓困兽犹斗 , 黄百韬可不是那么容易屈服的 。 碾庄原本无险可守 , 但黄百韬几乎将庄中所有的土地都用来构筑防御工事 , 深沟、道路、墙壁、地下全部都被蒋军用密集的火炮和轻重机枪、步枪武装了起来 , 把一座普通村庄 , 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堡垒 。
华野后来总结说:
“敌野战阵地以各集团房屋为基点构成支撑点 , 每个支撑点采取子母堡式交通壕散兵坑 , 散兵壕内外相连 , 并将各村庄之间空地普遍修筑野堡式的阵地 , 形成犬牙交错、纵横贯通的野战阵地 。 ”
而光在碾庄正面 , 不过200米宽 , 而黄百韬整整在这里布置了40挺机枪 。 这注定是一场尸山血海的硬仗 。
然而粟裕对这场硬仗并非没有准备 , 他调集了多门重炮 。 而我军在大连的兵工厂 , 也日以继夜地制造和运来炮弹 , 这些炮弹通过铁桥和临时搭建的十多座便桥 , 源源不断地补充给碾庄前线的华野特纵以及各纵队炮兵 。 粟裕战后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要感谢人民的小推车 , 还要感谢大连的炮弹”
从11月18日开始 , 解放军的大炮终于轰鸣了 。 粟裕不计成本 , 每天发炮不下3万发 , 从早上一直轰击到晚上 , 人们耳朵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 鼻子里灌满了呛人的火药味 。

黄百韬|粟裕下令万炮齐发,打崩黄百韬7万大军,皖南事变之仇终于洗雪
文章图片
蒋军第44军150师师长赵壁光曾回忆当时炮击的震撼效果:
“火力猛烈 , 炮火连天 , 火药味辛辣刺鼻 。 房屋着火 , 墙壁倒塌 , 犹如天崩地裂一般!”
黄百韬兵团的7万大军挤在小小的碾庄里 , 根本无处可躲 , 他们精心修建的防御工事 , 均在重磅炮弹的轰击下被粉碎 。 仅在当天 , 44军的抵抗便被完全粉碎 , 军长王泽浚成为俘虏 , 赵壁光率领残部千余人投诚 。 此时黄百韬手下 , 仅有25军以及64军残部仍在顽抗 。
11月19日晚上10点 , 最后的总攻开始了 。 华野各纵队从不同方向杀入碾庄 , 然而黄百韬凭借复杂的蛛网阵地 , 仍在负隅顽抗 。 虽然面临末日 , 黄百韬却坚决不投降 。 他满以为 , 因为自己手中的累累血债 , 和自己过节颇深的华野是绝不会饶恕自己的 。 与其被俘受辱 , 不如拼死一搏 。
为了加快攻击速度 , 粟裕下令各部暂停前进 , 于是他再次祭出炮火覆盖的战术 , 在半小时内再次投送了3万多发炮弹 。 在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碾庄 , 到处都是炮火炸出的烟尘 。 这些浓烟直冲云霄 , 甚至连月色也被遮盖 。
黄百韬见状 , 命令手下炮兵将剩余的炮弹全部打出去 。 解放军战士刚刚进入碾庄前的开阔地 , 便成片倒在炮火之中 。 战中 , 双方将士死尸枕藉 , 碾庄真犹如人间地狱一般 。
到了11月20日清晨五点 , 华野完全占领了碾庄 , 25军基本瓦解 , 黄百韬的兵团司令部亦被攻占 。 黄百韬带领少数直属部队突入位于大院的64军阵地 , 继续进行指挥 。 而此时 , 负责援救黄百韬的杜聿明、邱清泉等人 , 仍被死死地挡在距离碾庄的30华里外 , 硬是不能前进一步 。 看到这里 , 邱清泉面如死灰:“黄兵团不免于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