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中国发行护照的时间相当短 , 60余年就走过了西方二三百年的历史 ,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 , 照亮了过去和未来 。
对于未来 , 中国人都无比期许 , 因为我们中国护照能免签进入17个国家 , 这就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 说明中国将会越来越强大 , 中国护照的排名也在不断的上升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回首几千年的历史过往 , 虽然我国也有用竹简、木板、布帛做成的身份证件 , 供商旅出入 , 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护照 , 中国第一个护照 , 是清朝发行的 。
清朝是女真一族建立的政权 , 自从入关之后 , 推行“剃发易服” , 差点就毁了两千年华夏文明根基 , 步入晚清更是一段令人难以回首的历史 , 虽然清朝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屈辱 , 但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
1686年 , 为了夺回被俄军侵占的雅克萨城 , 清朝派出了2400人进行围攻 , 康熙时期 , 清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 , 在数次争夺中 , 俄军伤亡惨重 , 攻下雅克萨城指日可待 , 就在即将攻下雅克萨城时 , 康熙又下令撤兵 , 打算同俄和谈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经过几年的商榷 , 1689年 , 清朝跟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 , 这个条约是清朝第一个划定边界的条约 , 具有国家法律效益 , 清朝这次签订条约用了“中国”二字 。
在清朝之前 , “中国”都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概念 , 并不是指一个国家 , 这也是国际形式上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 。
在《尼布楚条约》当中规定两国商团可自由贸易 , 自然需要贸易肯定就需要“护照” , 清朝官员就开始发放一些手写盖章信函 , 这种护照当时叫“信函式集体护照” , 外国人看到这张信函 , 基本都会放行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这种集体护照 , 一直维持到1839年 , 因为第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 英国以林则徐硝烟作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
一百年前 , 清军在亚洲都是不容小觑的力量 , 短短一百年 , 西方就从工业革命中崛起了 , 而清朝自诩“天朝上国” , 采取“闭关锁国之”政策 , 以至于清朝错过了工业革命 , 乾隆末年就已经呈现江河日下之势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的现代经济的发展 , 加上乾隆下江南耗光了国库 , 经济更是举步维艰 , 改革是迫在眉睫 , 然而清朝依旧固守国本 , 鸦片战争中 , 他们终于意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了 。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 , 清朝跟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 除了二千一百万银元的赔款外 , 清朝还要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
自从开放了通商口岸 , 中西方的贸易多了起来 , 往来人员急剧增加 , 单一的“信函式集体护照”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需求 , 清朝增加的护照的发行量 , 但不再是集体护照 , 而是“单人单纸”的护照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想要在通商口岸经商的洋人 , 都必须持有清朝官员盖有印章的护照 , 这种护照叫“内地游历护照”是洋人专属 。
19世纪 , 西方兴起了淘金热 , 由于招工难 , 洋人们就将招工市场放到了清朝 , 当时由于各种赔款 , 人人都想逃慌到国外淘金赚钱 , 要出国也需要护照 , 这些护照就叫“华工护照”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除大清官员可以发行护照外 , 领事馆、海关也可以发行护照 , 这让洋人有了可乘之机 , 只要跟洋人签订契约 , 洋人就会给他们办理护照 , 为了让工人安心工作 , 甚至可以携带家属 , 这些都是正规的招工渠道 。 不正规的渠道就是靠拐卖人口强行招工 。
碍于技术因素 , 19世纪——20世纪的护照依旧没有照片 , 辨别真伪主要靠护照上面的描述的“体貌特征” , 而用文字描述体貌特征就需要大量的文字 , 这使得清朝护照所需要的面积巨大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一张清朝护照 , 长87厘米 , 宽56厘米 , 相当大 。
这些清朝护照上面除了基本信息外 , 还写了相当霸气的17个字:仰沿途地方关卡一体如照保护 , 勿任阻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