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一、曹操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曹操之所以能成事 , 可深挖的东西很多 , 但在笔者看来 , 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这一条:曹操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
最能说明曹操有所为的 , 是其接迎汉献帝 , 由此开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 , 当然后来曹操便把这句话“暗黑”化了 , 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 无论怎样 , 显然“天子在手 , 天下我有” , 是不争的事实 。
所以 , 曹操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战 , 干掉不可一世的袁绍 , 一举奠定了自己三国老大哥的地位 , 其根本原因 , 就在于曹操依靠汉献帝这块“大汉正统的招牌” , 吸纳来了大量的人才 。
文章图片
比如孔融等人 , 在听闻汉献帝在曹操那里后 , 就不顾一起地追随而来 。 须知 , 如孔融这些人的背后 , 都是其庞大的势力支持 。 这点在荀彧身上表现的最显眼 , 由于荀彧成为了“尚书令” , 带动了整个颍川门阀势力圈的加盟 , 极大充实了曹操的势力 。 所以 , 若没有这些势力的支持 , 曹操根本硬挺不到许攸投降 , 献计奇袭乌巢 。
而曹操的有所不为 , 则很简单 , 无论怎样他都不称帝 。 这其实 , 就给了曹操极大的发挥空间 , 无论干啥事 , 曹操都抬着汉献帝 , 自己则躲在后面操控 。
文章图片
《道德经》言:
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 曹操用自己的一生 , 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 用汉献帝谋利 , 却用不称帝这种方略 , 吸纳天下人才 , 疯狂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实力 。 直至 , 来到了临界点 。
《易经》曰:
易 , 不易之易!
就是说 , 天下万物永远都处于变化中 , 故而想用一招就包打天下 , 那是不可能的 。 曹操也是如此 , 虽有所为 , 有所不为 , 可平衡被打破时 , 他也必须要随之调整 。 纵观曹操一声 , 他进行过三次大调整 , 表现的形式 , 就是杀掉了三个人 。
文章图片
二、杀孔融 , 曹操拜丞相
公元208年 , 曹操做出了第一次调整:废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并亲自担当丞相之职 。 此刻 , 距曹操接迎汉献帝 , 已过了12年 , 马上他就要征讨荆州 , 著名的赤壁之战 , 也将在本年冬天开始 。
这12年 , 堪称是曹操最辉煌的12年 , 高举着汉献帝 , 曹操荡平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一统北方 , 成为三国第一势力 。 所以废三公 , 曹操拜相 , 已是在所难免 。
皆知 , 任何调整 , 其实就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 , 无不是用鲜血铺就道路 。 显然曹操的调整 , 是以自己占据更多的资源 , 享受更多的利益为出发点 。 即 , 曹操要多受益 , 那么谁损益?自然是汉献帝和门阀士族了 。
文章图片
孔融之死 , 就是这次调整的表面化 。 因为孔融即是门阀士族的代表之一 , 更以忠诚的汉臣自居 , 可谓还代表着汉献帝的利益 。 故而 , 孔融之死的根本原因 , 根本就不是因他得罪了曹操 , 须知祢衡那么骂曹操 , 曹操都不敢杀掉 。 孔融有祢衡这么狂妄吗?
曹操杀孔融 , 就是向其他势力表明自己的态度 , 倘若不配合 , 不识时务的话 , 那就对不起 , 瞅见孔融没有?孔融就这么被曹操杀掉了 , 无论汉献帝还是门阀士族势力 , 都读懂了 。 曹操的第一次调整 , 取得了完胜 。
文章图片
三、杀荀彧 , 曹操想封王
曹操杀掉孔融后又过了五年 , 即 , 公元212年 , 此刻的三国格局虽已明晰 , 但却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 比如 , 刘备正在西川跟刘璋苦斗 , 倘若败了 , 还有啥三国?
但跟刘备的不确定性相比 , 曹操本年却是春风得意 , 先是取得了“赞拜不名 , 入朝不趋 , 剑履上殿”的特权 , 跟着就干掉了西凉的马超势力 。 这是曹操在赤壁之败后 , 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
这场胜利的直接后果就是 , 曹操感觉到了必须进行第二次调整了 , 趁刘备在西川跟刘璋缠斗 , 趁大胜马超之势再伐东吴!若能一举干掉东吴 , 那刘备也好 , 刘璋也罢 , 就都不足虑了 。
文章图片
于是 , 曹操要晋级魏公——真实用意就是要晋升魏王!当董昭代表曹操说出这次调整方案后 , 荀彧公开反对!荀彧其实跟孔融一样 , 都既是门阀士族的代表 , 同时也是以汉臣自居 。 只不过荀彧的地位、作用太巨大 , 以至于巨大到了 , 连曹操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对待 。
稿源:(浅意流年)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9968.html
标题:曹操用8年时间,杀掉这3个人后,曹操自己,也就等于“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