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引言
一场长平之战 , 让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 。 同时 , 白起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万人屠” 。
赵括是否是“纸上谈兵” ,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喜之者 , 说赵括之举乃是无奈 , 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够 , 赵括只能“冒进” , 再加之他在战场的表现 , 给他下了一个“假以时日 , 必是名将”的结论 。
厌之者 , 说赵括的冒进就是好大喜功 , 不明军事 。 本来廉颇的固守可以拖“垮”秦国 , 以待援兵 。 可赵括偏要主动进攻 , 导致40万赵军被坑杀 。
对赵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 但对白起的评价 , 基本上是一致的 。 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白起的军事水准 , 在同时代无可抗衡 。 二是白起其人残忍 , 40万赵军在他眼中如蝼蚁一般 , 说坑杀就坑杀 。
文章图片
分析
白起坑杀赵军 , 这件事在历史上给他留下了骂名 。 毕竟那是40万个活生生的人 , 一纸军令下去就命丧黄泉 。
当然 , 也有人在为白起辩驳 。 而辩驳的立足点也不外乎这么几条 。
要么是说 , 当时的人口总数 , 结合上赵国本国情况 , 可动员的兵力都不足40万 , 白起怎么可能坑杀了这么多 。
文章图片
又或者再说 , 秦国在当时并不被主流的山东六国所接受 。 在这个背景下 , 记录者为了突出秦国的残暴 , 把白起的残忍扩大了 。
可不管怎样 , 历史的事实是 。 白起的确在长平之战取得了胜仗 , 而且他在这一战中 , 几乎全歼了当时赵国可以动员的全部有生力量 。
既然白起已经做到了这一步 , 那么赵国被灭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 。 然而为什么秦国却不一鼓作气灭了赵国 , 反而退回函谷关 , 给了赵国喘息之机呢?
文章图片
赵括带给秦军的损失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 , 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 此时的赵国 , 如果仅以军事而言 , 绝对是战国七雄的前列 。 所以 , 在赵国很多人看来 , 他们有能力同秦国掰手腕 。
长平之战 , 由争夺上党而引起 , 历时三年 , 秦、赵两国在这里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
秦国是劳师远征 , 希望战役能早日结束 。 而赵国 , 虽然武力有了提升 , 但综合国力还是不支 。 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时选择了“守” 。
这一守 , 就是三年 。 三年里 , 赵国想了无数的办法去解决钱粮 , 可都没有用 。 大家都想去看赵国的笑话 , 或者是等待秦、赵两败俱伤时 , 坐收渔翁之利 。
文章图片
总而言之 , 赵国拖不起了 。 拖不起的赵国 , 只能改变战法 , 赵括登场 。 他由防守 , 转为了主动进攻 , 结果落到了秦国的陷阱里面:
赵括既代廉颇 , 悉更约束 , 易置军吏 。 秦将白起闻之 , 纵奇兵 , 详败走 , 而绝其粮道 , 分断其军为二 , 士卒离心 。 四十馀日 , 军饿 , 赵括出锐卒自博战 , 秦军射杀赵括 。 括军败 ,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 秦悉阬之 。 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
从结果上看 , 赵括给赵国带来的结果是惨痛的 。 但秦国此时也不好受 ,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0余万 , 而秦国也损失了20余万 。
文章图片
政治家与军事家的不同考量
20余万的兵力 , 那对秦国而言虽然不是致命 , 但也是伤筋动骨 。 商鞅变法之后 , 秦国在各方面都有提升 , 这不假 , 但也是在一定范围里的提升 。
本就是一个西陲国家 , 就算是经历了变法图强 , 人口能多到什么程度?想一下也就知道了 。 更何况 , 秦国军功制背后对阵亡士兵的抚恤力度是相当大的 。
20万的兵力损失 , 那就要附带20万人的抚恤 , 再加之长平之战有功之人的奖励 。 秦国为了长平之战 , 要支付的“总额”难以估量 。
战争所带来的兵力、粮草、金钱的损失 。 剩下的附加“支出”呢?客观的说 , 秦国此时的国力很难再支撑白起打下去了 。
文章图片
这个时候 , 分歧就会出现了 。 依照白起的意思就是要一鼓作气 , 拿下赵国 。 到时候 , 整个赵国都是秦国的 , 那所有的损耗都补回来了 。
但政治家与军事家所考量的不同 。 白起 , 只需要考量战争如何打赢 , 那就好了 。 只要秦国国内能给他一直做粮草支撑 , 让他在战场上没后顾之忧 , 那白起就可以拿下邯郸 。
稿源:(奇文笑谭)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30579.html
标题: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白起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兵临邯郸灭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