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恩于帝王反而是种累赘?由介子推的悲惨遭遇说开去

成为帝王的恩人 , 是古代中国很多臣子的梦想 , 然而真实历史上 , 帝王的恩人们往往都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 。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战战兢兢”?我们今天以介子推为例 , 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

为什么说有恩于帝王反而是种累赘?由介子推的悲惨遭遇说开去
文章图片
(介子推)
介子推“施恩不图报”的实质
春秋时期 , 晋国内乱 , 晋国公子重耳被迫流浪在外 , 过着饥寒交迫 , 胆战心惊的日子 。 这天 , 重耳行至卫国 , 随从中一个名叫头须得随从不想再跟着重耳受苦 , 偷了重耳的所有粮食逃走了 。 重耳吃不上饭 , 饿得快要死了 , 这时候 , 他的另一个随从介子推用非常特别的方式救了他 。
据《韩诗外传》记载:介子推不忍看着重耳饿死 , 他一个人独自躲到山沟里 , 拿出匕首 , 在大腿上割了一块肉 , 然后弄些野菜 , 将肉与野菜混在一起 , 给重耳煮汤喝 。 重耳喝下肉汤之后 , 慢慢好了起来 , 当他得知介子推“割股奉主”的壮举 , 立即称介子推为恩人 , 并承诺将来好好报答恩人 。
19年后 , 重耳回晋国做了晋王 , 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封赏了他流浪期间的有功之臣 , 却不知什么原因 , 忘了封赏介子推 。 介子推似乎也并不在意封赏 , 他带着老母隐居在绵山 。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隐居了 , 立即带领百官 , 前去请介子推出山做官 。 介子推拒绝出山 , 这时 , 有人给重耳出了个歪主意:放火烧山 。

为什么说有恩于帝王反而是种累赘?由介子推的悲惨遭遇说开去
文章图片
重耳命令手下放火烧山 , 可介子推依然不出山 , 最终他同老母一起被烧死在绵山 。 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 也是今天清明节的由来 。
人们公认:介子推品质高贵 , 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施恩不图报”的榜样和典型 。 然而我觉得 , 这件事并不能这样看 , 这样看太肤浅了 。
介子推并非单纯的品质高尚 , 而是他对于“如何给帝王当恩人”这个问题 , 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 。 说白了 , 就是介子推眼光长远 , 知道帝王只能共苦 , 不能同甘 , 一旦帝王成功了 , 你不要指望他报恩 , 最好远离他 。

为什么说有恩于帝王反而是种累赘?由介子推的悲惨遭遇说开去
文章图片
(重耳与介子推)
历代帝王对恩人们是如何报恩的?
自古以来 , 作为臣子 , 无不希望有恩于帝王 , 这样才能得到帝王的封赏 , 加官进爵 , 甚至位极人臣 。 可是 , 很多时候 , 有恩于帝王却是一件麻烦事 , 帝王们“报恩”的方法可能很残忍很残忍 。
我们来看看 , 历代帝王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恩人的?
先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做法 。
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 , 越王勾践忍气吞声 , 在夫差宫殿里当下人 , 侍奉夫差 , 只盼复国 , 勾践的谋士文种与范蠡定下美人计、离间计、迷魂计等一系列巧计 , 帮助勾践复了国 。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文种 , 为了勾践 , 文种可谓殚思竭虑 , 拼了老命 。 《史记》记载 , 文种献上“伐吴七术”(有的典籍称伐吴九术) , 先是奉上美人西施 , 让吴王夫差陷于酒色中 , 再是离间吴国君臣 , 让夫差处死丞相伍子胥 , 最后一举灭吴 , 历经21年而复国 。
之后 , 文种继续在勾践手下做事 , 当丞相 。 按理 , 勾践应该善待文种 , 让其一生都风风光光 , 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 文种被勾践赐死 , 自杀了 。
与文种一同为勾践践效力的范蠡 , 就聪明多了 , 他携西施归隐而去 , 离开勾践 , 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

为什么说有恩于帝王反而是种累赘?由介子推的悲惨遭遇说开去
文章图片
(勾践)
同样的例子 , 在汉朝的刘邦身上也发生过 。
公元前205年 , 彭城之战 , 刘邦大败而逃 , 项羽手下的勇将丁公猛追刘邦 , 截住去路 , 刘邦眼看着逃不掉了 , 于是央求丁公给条活路 。 这个丁公 , 居然心一软 , 让刘邦走了 。 毫无疑问 , 丁公成了刘邦的救命恩人 。
3年后 , 刘邦战胜项羽 , 创立了西汉王朝 , 丁公找到刘邦 , 讨要封赏 。 可是 , 刘邦却杀了丁公 , 理由是 , 丁公当年放走他 , 就是对项羽的不忠 , 不忠的人 , 不能要 。 这个理由是不是很混账?人家要是忠于项羽 , 你早就没命了 , 可见刘邦这样的人 , 你就算救过他的命 , 你也千万别想着他报恩 。
还有清朝雍正皇帝杀年羹尧等等例子 , 不一而足……
可见 , 有恩于帝王不一定是好事 , 也许会变成坏事 。 在这种情况下 , 明智的做法 , 就是不要用“恩”来要挟帝王 , 求封求赏 , 而应该远离帝王 , 自己一个人求发展 , 就像范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