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二 )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文章图片
预测供求变化 。 价值决定价格 ,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这一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 但在两千多年 , 知道这一规律的是极少数 , 范蠡是其中之一 , 他在那时就经过思考总结 , 得出了“论其有余不足 , 则知贵贱 。 贵上极则反贱 , 贱下极则反贵 。 ”的结论 , 意思是说看商品的供给是多还是少就知道价格了 , 价格上涨到了一定的程度 , 就会导致供大于求 , 直至其价值连“粪土”都不如 , 商品如果太便宜的话 , 就会出现供不应求 , 直到像“珠玉”一般贵 。 所以 , 范蠡经商就和治国一样 , “夏则资皮 , 冬则资絺 , 旱则资舟 , 水则资车” , 懂得在合适的时间点低价买进 , 在理想的时间高价卖出 。
管理之道 。 作为商人、老板、领导者 , 如何选择和任用人才 , 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 在选择人才和人事管理方面 , 范蠡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那就是择人 , 不责人” 。 也就是说 , 他很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 并且多看人的长处 , 把他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盯着他的缺点对之加以责备 。 这其实也是“操计然之术”的范畴 , 即顺应人的天性 , 发挥他的长处 。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文章图片
合作共赢意识 。 史料中记载了一个“范蠡卖马”的故事 。 因为诸侯割据 , 战事连年 , 范蠡发现吴越一些国家需要大量战马 , 而北方的马战斗力强 , 颇受欢迎 , 他就想着到北方买一批马运到南方来卖 。 但正值兵荒马乱 , 南北路途遥远 , 且常有强盗出没 , 让他很是担心 。 范蠡几经打听 , 知道有一个商人姜子盾常年做着把北方亚麻布运到南方来卖的生意 。 他想 , 此人肯定对路况熟悉 , 沿途各方势力也已打理好 。 于是 , 他写了张告示 , 大意是 , 他在北方组建了一只马队 , 现在开业大酬宾 , 可免费帮别人运货到吴越一带 。 看到告示的姜子盾果然找上门来 , 就这样他的马队随着亚麻布一起安全到了吴越 。 可见 , 那时候范蠡在经商上就有了合作共赢的意识 , 换做别人也许想的是免费帮人运货太亏了 。 我们现在常听到的一些老板们呼吁 , 现在是合作共赢的时代 , 唯有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才有未来 。 其实 , 商业上的合作是一直都是很有必要的 , 关键看和谁合作 , 什么时候合作 , 在哪方面合作 , 知道“适时而动 , 待机而动” 。 而春秋时的范蠡 , 就已经知道采用商业联盟的策略了
财神、商圣 , 和儒商鼻祖
我们都知道 ,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 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阶段 , 统治者奉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 而且列国各自为政 , 货币也是各国自己铸造 , 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兼并战争 , 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经商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 但在那样的情况下 , 范蠡依然有着经商的热情 , “累十九年三致金 , 财聚巨万” , 足见其经商天赋了 。
更为难得的是 , 这么有经商智慧的范蠡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商” 。
范蠡提出了薄利多销的理念 , 他认为经商不能追求暴利 , 商品的进出差价要适可而止 , 这样才能带来细水长流的收入;范蠡把坚持出售质量完好的优质商品作为商人的本分 , 要求“务完物 , 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 他认为这样才能树立口碑 , 生意才能做长久;经商多年且颇有成就的范蠡还提出了“农末俱利”的主张 , 他认为商人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经营商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到损害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利益 。 说白了 , 就是要控制无价涨幅 , 稳定粮食价格 , 这对于农业、商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都是很有意义的 。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文章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蠡的诚信经商理念 。 他在经商中发现 , 人们在市场上买卖商品都是用眼睛估堆 , 而这样很难做到精准和公平 。 于是 , 他从一个老农汲水的方法里获得灵感 , 发明了可以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称 , 这对商品买卖的推动作用是革命性的 。 秤一代代流传下来 , 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用 。 但即使有了称 , 有些商人依然心术不正 , 做买卖时经常缺斤少两 。 范蠡极度反感这样的行为 , 他曾告诫同行:“经商者若欺人一两 , 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 , 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 , 则折损“阳寿”(短命)!”